新世纪已经过去10个年头了。这10年,挑战、机遇、矛盾、危机交织在一起,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身处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文论在话语体系和理论范式上也发生了转型性变化。审视10年来的文论命题,清理其内在理路,回顾新世纪文论转型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文论的建设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新世纪文论读本”丛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思路下产生的。对于这部丛书的选编目的,主编党圣元在“总序”中将其概括为“扫描”、“反思”、“总结”、“存档”和“引导”几个方面。即:扫描10年来中国文论的转型与发展轨迹;反思其中发生的一些“新变”;总结问题欲以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为10年来文论的发展留下一个思想文档;引导青年学者掌握文论新知识。该丛书在选编方式和内容上,融时代性、实用性和学术性于一炉。该丛书共有8本,收录论文近200篇,每本均以论文选编方式,集中探讨一个中心话题,这些话题基本涵盖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话题既有历来颇受争议的“身体写作”、“艺术终结论”、“文学史理论”,也有当下仍在热烈讨论的“图像时代”、“消费社会”、“审美现代性”,还有因“全球化”和生态危机而越发受到关注的“世界文学”和“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等。
该丛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和青年研究者了解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和发展状况,掌握文论新知识,提供一个入门的路径”(“总序”,第12页)是本丛书所追求的目标。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的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似乎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了这些词语,就代表着一种时髦、一种学养。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侃侃而谈自以为熟悉的话题却往往并不了解其实际面目。比如,我们讲艺术将面临消亡,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我们把生态与哲学、社会学、美学结合在一起,可又有多少人了解其深层的原理和目的?我们说全球化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那民族文学怎么办,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当问题被这样一层一层深入追问下去的时候,很多人或许都会陷入迷茫之中。特别是那些尚缺乏基本判断力的文学专业的青年学生和刚刚踏入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们,他们渴望紧跟新世纪中国文论前进的步伐,但对新的理论的学习与把握并不是可以从那些更新速度缓慢的教科书中找得到的;而且卷帧浩繁的期刊文章以及形形色色的理论论争,又使他们真假莫辨,无所适从。这样,“新世纪文论读本”的出版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编者们本着一种学术担当与负责的态度,在最大限度地阅读、消化、归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10余年的海量论文中,披沙拣金,择要选精,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编辑成书,为我们奉献了一套难得的文艺理论大餐。尤其是在选编方式上,编者们没有将读者的视野限制在某一论题的狭隘范围之中,更没有向读者灌输一家之言,论题的来龙去脉、各家各派的不同观点、有代表性的争议问题在这里都有涉及,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认知和思考的空间。
当然,该丛书的价值和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所选编的论文、所讨论的话题本身,每本书中的编者“导言”更是凝聚了选编者对相关话题的深刻领悟和独特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例如:彭亚非在谈到图像和文学的冲突时为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图文冲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认识。再如,在“全球化”语境对“世界文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丁国旗对“民族文学”的定位思考,给人启迪,促人警醒。除此之外,刘方喜对消费社会相关问题域的研究,陈定家对审美现代性和身体写作的解读,党圣元等对文学史理论建构的期望,吴子林对艺术终结论的追问等,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