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与作品价值有关,但与文学核心价值不画等号,至于“作家富豪排行榜”,与文学更是不靠谱。被青少年追捧的偶像写手们可谓登峰造极,他们的书虽然不被主流文学认可,但发行量往往直逼百万册,让严肃作家望洋兴叹。如此惊人的发行量自然会带来滚滚财源,其中有人数次登上“作家富豪排行榜”也见惯不怪。论金钱,他们是作家中最富的人;论人气,也不输给演艺圈最红的大牌名星。有了这两个“硬件”,便有了登高一呼的影响力,也便给大众读者特别是年轻粉丝们一种错觉:他们才是文坛的标志性人物。有些在金钱和名气泡沫里自我膨胀的文坛新贵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们应该理智地问一声:他们是否写出了经得起时间洗磨,可能进入文学史的作品?或者说,他们的作品真的具有滋润心灵,使人获得智慧、力量、信念和希望的品质?
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和“作家富豪榜”,往往是以年度来说的。一本书能卖几十万、上百万册的作家,无疑会一夜走红和暴富,成为出版商的座上宾,偶像和网络写手达到这种效果的可能性最大。可是,这些书在创下年度发行量的惊人纪录之后也就成了终结,它们的归宿八成是废品收购站。也有些成熟的作家会写出畅销书,再版三五次也不稀罕,但与富豪作家相比,发行量在三五年的累计中也望尘莫及。而一部作品的价值不是一年就能定性,结论应该在出版后的五年、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得出,就这样也不敢肯定能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位置。只要进入时间的流程,就一直会接受洗磨、淘汰,能在时间里留多久,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形式的“排行榜”都与此无关,且渺小的不值一提。时装大师可可·夏奈尔有句名言:“时尚来去匆匆,惟有风格永存。”他说的“风格”之于文学应该是独立的思想和艺术品质。面对荣登“排行榜”的滚滚诸公,读者应该有追问意识和苛求权利——你有如此的“风格”吗?如果没有,温柔的追问是“我们凭什么去爱你?” 严厉的追问是——“你是否在谋财害命?”
让人忧心的还在后面,当这些偶像作家借助“排行榜”的神奇魔力,成功饰演了“文坛领袖”角色,将会迷惑更多的文学少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资深网迷”。当他们用玩网游养成的感应和思维仰望高大的师哥师姐时,难免有一种强烈的模仿欲,网游教给他们的理解、想象、结构、表述方式,必将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文学世界。他们中的少数人,凭借一点小灵气、小技巧和更多的资源优势,也会华丽转身,从而放大这种诱惑,加速文学生态的恶化。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也许会变成现实——真正的作家、批评家会被生硬地挤出文坛中心,偶像作家、出版商、广告商、投资商、制片人、网游开发商等等,将会强势出场,占据中心舞台。影视艺术在市场作用下已出现变异端倪就是证明。
当然,这种现象绝不会长久,更不会成为文学的主流,文学的新风景一定会像契诃夫笔下的夏日草原上的暴风雨那样,摧枯拉朽,催人奋进。
叶 平(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