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千年蜀道古今荣

□朱 竞

千年蜀道,见证了中国古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千年蜀道,传承着蜀道文化。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商贾必经、游人必到之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千年蜀道,承载了无数中华儿女辛酸苦辣的故事;千年蜀道,一条天问般神秘深邃的沧桑古道;千年蜀道,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作家》2012年第一期发表了邹瑾的长篇报告文学《蜀道重光》,记录了蜀道精神和灾后重建的天地责任。

蜀道精神

相信很多人最早知晓蜀道,都是源于读李白诗句《蜀道难》而留下的刻骨铭心记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就是描写四川广元朝天清风明月峡,更不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的即是四川广元通往成都必经的剑阁县剑门关。

细细品读完《蜀道重光》,我们如同沿着古蜀道走了一趟,这时你会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仅是诗仙李白的狂唱绝句,更是对入蜀道艰难的如实喟叹。同时让我们对蜀道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思。

《蜀道重光》是一部宏大的选题。写蜀道的文化和历史是需要勇气的,需要在对蜀道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去写。

邹瑾是从大巴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走出来的,他对巴蜀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深知“蜀道”的意义和文化价值所在,加之他多年从政,对蜀道的文化及历史非常熟知并有所研究。作为官员的邹瑾,他亲历了汶川大地震给生活在蜀道边上的百姓生活带来的伤害,亲历了蜀道文物惨遭破坏的情景,他见证了广元灾后重建得以新生的洗礼。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首先是激情满怀地做好宣传广元宣传蜀道文化的使者工作,努力营造出关注蜀道、宣传蜀道、保护蜀道的文化环境与氛围;而作为作家的邹瑾,他一定要理智而清醒地去评说广元及蜀道的文化和历史,使自己的文字真实而感人。于是,他几经推敲,把这部作品题目定为《蜀道重光》,喻意千年蜀道将重放光芒。

“一条日渐消逝的苍茫古道/一条串聚着文化生命的珍珠链条/谁来再现从前那悠悠古村落的繁华/谁来拯救这祖先留下的千年瑰宝”。《蜀道重光》是从一位文化学者铁夫先生的学术研究、文化追寻、思想拷问角度作为开篇,通过铁夫对古蜀道的多年考察,看到蜀道的历史变化,乃至文物的损坏和重新修复的过程,一直延伸到新世纪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制定新政策,对蜀道文化、历史文物的保护及非遗的申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文物保护与灾后文化重建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成效,这得力于以广元市领导为代表的蜀道沿线各级政府对历史文物的尊重和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才使千年蜀道再展辉煌。而邹瑾在对这个过程的叙述中,也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着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这就是伟大的蜀道精神,蜀道人坚定顽强的韧性及勇于创造求索的闯劲,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还有世代传承的红军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由这些元素组成了蜀道精神。千年蜀道古今荣!

天地责任

“天地责任”是《蜀道重光》这部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也是对蜀道精神的进一步印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蜀道负责,对生态负责,对古文物负责。这是广元人喊出的最强音。

蜀道是一种古文化遗存,是蜀道精神的传承和载体。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千佛崖多病缠身,交通干道横穿多个景区,不少文物在风雨中毁损。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广元、让四川、让中国西南部的大地经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几秒钟内,山河破碎,草木悲吟。

汶川大地震,让广元蜀道的文物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伤:整个西山山体滑坡,寺庙墙面部分开裂,摩崖造像局部脱落……剑门关楼地基下陷,屋脊挫裂,楼身倾斜,墙体部分开裂。在古蜀道上,利州来雁塔拦腰横断,20多座古桥梁险象环生;国保单位剑阁觉苑寺大面积倾塌,价值连城的佛教壁画损伤不堪;古蜀道遗存数段沉陷、滑坡与垮塌,翠云廊道上的拦马墙近一半受到损伤……

地震,震坏了家园,震坏了文物,更震碎了广元人民的心。当罗强书记听见文物局长说“快救救我们的文物,快救救我们的佛爷吧!”他两行热泪已是潸然而下。他坚定地说:“文物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必须完好地传给我们的子孙。这是国家利益,更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蜀道上的广元市,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并没有只抓经济发展,而是在灾后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一起建,其决策者超前的战略思维和敢想敢为的胆识,“砸锅卖铁也要凑齐文化重建款”的精神,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于是,才会很快形成了一个彻底抢救与开发千佛崖的宏大方案:将横穿山体的108国道改线打隧道;将摩崖石崖山体整体保护;拆迁周边居住农户和企业,恢复还原从前那个消失已久的繁华古村落……

千佛崖速度是在刻不容缓的责任驱使下抢出来的。明月峡速度是在燃烧智慧和倾洒汗水中拼出来的。剑门关速度是广元人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干出来的。

《蜀道重光》充分描述了广元人民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及重要性,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蜀道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重要理念。蜀道,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线路遗产,绵亘千余公里,历经三千多年风风雨雨,直到今天仍然在西南地区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这是一种文化至上和对历史负责的境界,更是一种文化高度的自觉和自信。

剑门雄关

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千佛崖——天曌山——明月峡。

一条新生的剑门蜀道,珍珠链条般地串起了广元蜀道上灾后重建的7大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灾后重建,广元境内的剑门蜀道完好地保存了古驿道、古栈道、古驿桥等人类最早的交通遗存和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摩天岭等核心文化遗产,是古蜀道遗迹保存较完整、文化要素较充的一段,是巴蜀文化重要传承的载体和历史见证,是广元市最为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而《蜀道重光》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座古道险隘上的千年雄关,作者更是刻意探寻着一座文化与精神领域内的巍巍关楼。蜀道文化与蜀道精神是伟大的,而亮剑拼搏的蜀道人更是令人敬佩。《蜀道重光》这部作品中写一群人,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到文管员和打石匠,他们都像剑门雄关一样挺拔和坚强,他们会永远挺立在灾区人民的心中。

邹瑾的这部《蜀道重光》作品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细节,无疑花了大量搜集整理材料的时间,然后又用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思考,展示了自己熟悉的一面。《蜀道重光》特点就是反思性的写作,或者批判性写作。《蜀道重光》面对的是巨大的历史课题,同时又遇到严重地震灾难,这些情节为报告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品中尽管有很多感人的场景,但作者不可能过于把反思性的东西写得淋漓尽致,但他还是给了反思一定的空间,比如对民国时修建的川陕国道公路很多人的批判性的观点,作者就巧妙地借持莲蓬观音石像的嘴讲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是寥寥几句,但给人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却很大。又比如关于灾区保护和重建等问题的思考,尽管写得很短很少。但是,怎么通过巨大的自然灾难或社会事件来实现平衡和转化道德的生活理念,有待反思。

《蜀道重光》中记录的那些有名字和无名字的蜀道保护者和建设者们,是他们使古蜀道有了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他们推动了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永远的千古蜀道。蜀道是属于世界和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

一条千古蜀道,半部中华历史。

2012-03-02 □朱 竞 1 1 文艺报 content17996.html 1 千年蜀道古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