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集》: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

□何镇邦

前不久,我获得赴美交流访问、探亲旅游的签证,正在做离京赴美的各种准备之际,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集》的主编叶周先生发来20余万言的书稿。几天来,我抓紧阅读这部篇幅不短的书稿,了解近年来洛杉矶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概况,可以说也是赴美交流访问的重要准备之一。

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成立22年来,逐步发展壮大,并长期同中国作家协会保持亲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组团互访,使其成为团结集合海外华文作家的团体以及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有着比较深厚的友谊。2000年夏天访美,我曾在洛杉矶逗留一个多月,就常同洛杉矶华文作协的朋友们聚会交流,他们还曾为我访美举办过专题报告会;2007年至2008年秋冬之间,我再次访问,在洛杉矶逗留的时间更长,于是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的朋友们来往就更多了,有的还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还聘我为洛杉矶华文作协的特别顾问。这一次,也是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函,邀我赴洛杉矶为其即将在洛杉矶举办的“年度写作研习班”讲课以及辅导创作的。十余年来,我同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交往似可撰写一篇文章来描述,此处不赘述。话题还是转入《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集》吧!

《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集》收入属于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62位作家的60余篇作品,洋洋大观。其中,既有像95岁高龄的华文创作前辈、“黎氏八骏”之八黎锦扬、名誉会长萧逸、现任会长刘俊民的创作谈,又有历任会长和各路才俊的作品。就作品的体裁而言,囊括小说、散文、诗歌(古体诗、新诗)、纪实、杂文、评论、创作谈等各类文体,可谓“体裁备矣”。就作者的身份而言,既是业余坚持写作的作家,又涵盖社会上各种行业:资深媒体人、注册会计师、企业家、教授、工程师、医生、护士、律师、形形色色的打工者。62位作者,既有来自中国大陆、也有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有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移民,大多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新移民。可以说,该书是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们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一次盛大检阅,其意义不容忽视。

我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但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访过泰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尤其是两度应加拿大加华作家协会以及魁北克华文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温哥华、卡尔加里等加拿大西部地区和蒙特利尔、多伦多、渥太华等加拿大东部地区,本世纪以来两度访美,结交不少海外华文作家,读了一些海外华文作品,于是对20多年来逐渐兴起和发展的海外华文创作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据我的了解,除黎锦扬、萧逸、洛夫、纪弦这样的专业作家、剧作家、影视作家、诗人外,大部分侨居海外的华文作家的创作都是业余的。他们的文学创作,大都是在找到一份安定的职业,有房、有车,生活稳定之后,出于自我表现的需要而进行的业余创作。他们的创作大都带有“自叙传”性质。我曾戏言,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大都是“饱暖思写作”。但由于他们长期侨居海外,又经历一番打拼,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加上又有新的文化参照体系、同祖国的生活空间拉开距离。于是,无论是回望在祖国时的生活经历,还是描述侨居国的新的生活经验,均有一种新鲜感,又有一种新的文化参照,因此在创作上往往能做到生活上有新的发现,艺术上有新的开拓。这是他们在创作上的长处。但他们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他们同祖国的主流文化以及侨居国的主流文化又往往挂不上钩,有一种“两头空”的感觉,亦即与两地主流文化均有所疏离。于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又往往要回到祖国大陆找市场,以便找到一种认同感。这就形成一种相当尴尬的局面。

收在作品集中的60余篇作品就其题材来说,也可以分为回望式的书写与描述新移民生活两大类。前者如叶周的散文《张爱玲的足迹——从上海到洛杉矶的故居》,描述和对比的是张爱玲当年在上海爱丁顿公寓潇洒的生活与晚年在洛杉矶西木区凄苦的日子,有一种缠绵的韵致。而北奥记述一位知青悲剧人生的《小瑛子的故事》、杨慰慰的《血色黎明——一个共和国老兵曾经的足迹》所记述的“父亲的故事”,李涵描述上海市民生活的《石库门弄堂杂记》,陈森描述母爱的《母亲的微笑》,李辉回忆抗战时期在江西赣州度过那段难忘日子的散文《我爱虎岗》,汪洋写一位叫谢桥的大龄姑娘婚恋生活的颇有时尚气息的《恨嫁》等等,都值得一读。需特别注意的是薛子鹏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黎明》,此作写一个叫谢发亮的男子被诱参与制造坑害人的“地沟油”的经历,描写了底层百姓在生活中挣扎的情景,颇有现实感与警醒意义。这类回望式的书写,由于注入较多的异域文化新元素,使作品在开掘生活的深度与艺术表现上均有一些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作品集的亮点之一。

但是,更令人瞩目的还是关于新移民生活的书写,值得注意的作品有:于疆的《“愚蠢的白人”》写得风趣,让人回味无穷;黄宗之的短篇小说《伊莲娜》中所刻画的“富二代”、一个大公司老板之孙女伊莲娜内敛、朴素、自律的形象也令人难忘;董晶的短篇小说《伴着爱穿过恐怖阴影》是她即将在中国大陆一家大型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七彩天使》的节选,《七彩天使》与她在《芳草》2011年第四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实验室的风波》一样,均以其反映移民生活的新视角以及叙述的清新自然吸引读者;刘加蓉反映一位在洛杉矶做特护、因车祸死亡的护工生活悲剧的短篇小说《代价》、刘晋平反映一位叫那青云的青年人1988年到美国洛杉矶妻子与之离婚后的遭遇的短篇小说《洛杉矶发生的故事》等,都相当吸引人。特别是陈光的儿童小说《虎子》,此作描述一个叫虎子的小男孩在父母离异后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作者以流畅而富于表现力的文笔状写虎子的活泼、可爱与早来的郁闷,真把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小孩写活了。《虎子》这样的作品放在当下中国大陆文坛来观察,也是上乘之作。

最后,我想引用叶周的一段话:“海外华文作家在进行跨文化的创作,在观照中西两种文化时,具备了多角度的立足点,这又和两方主流作家,或是中国本土作家有所不同,这种优势无法取代。”我认同叶周这一精辟的观点。我以为,无论是回望祖国生活的书写,还是关于侨居国的移民生活的描述,华文作家都具备无法取代的优势。热切期待洛杉矶的华文作家们扬长避短,努力创作,写出更加无愧于祖国传统文化与侨居国现代文化的华章来。

2012-03-02 □何镇邦 《洛杉矶华文作家作品选集》: 1 1 文艺报 content18002.html 1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一次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