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如是》给人的最初印象往往是情节张弛、力度不够,没有将历史戏剧化等等。但是,当看到海报上“新文人电影”几个字时,笔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娓娓道来的叙述、沉郁内敛的意境——这恰恰是《柳如是》的特色和优势。
“文人电影”的概念最早源自香港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划分,即“戏人电影”和“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史传传统”,“文人电影”则继承了“诗骚传统”。如果说“戏人电影”重故事,是电影发展的主流。那么,“文人电影”则重意境,宁可淡化情节,是电影发展的潜流。电影《柳如是》在讲述“晚明孤岛”文人处境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将镜头对准江南的烟雨蒙蒙、湖光山色,以及园林草木,又融入诗文唱和、昆曲古琴,无不体现古典的诗意境界。
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是“文人电影”的代表作,影片营造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境,影响了一代影人。20世纪50年代的《林家铺子》、60年代的《早春二月》,再到80年代的《城南旧事》,不同年代的“文人电影”沟通了一条传统文化到现代电影艺术的路径,中国文人的审美和情怀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延续。
在好莱坞类型片中,主人公要靠一次次克服困难来推动情节,且必定会有一场精彩的动作戏压轴。而“文人电影”则相反,它满足的是观众的心理认同,而非视听享受,是一种对“慢”和“静”的追求。“文人电影”并非取消矛盾冲突,而是用人物情感的矛盾来代替动作剧情的矛盾,人物感情的宣泄正是影片的高潮。电影《柳如是》中,柳如是的身份被人视作“无义”,她一生都在追寻的就是“义”。那天晚上她跳荷池自尽,将全片的情感推向了顶点。反抗社会而无能为力,不惜以死亡换来精神的不灭,人物的宿命悲剧震撼人心。正如电影首尾交相呼应的那句自白:“作为一个女人,我生错了时代,又恰恰生对了时代。”
理解“文人电影”,就要提到“文人”。中国的文人,并不仅是文学家,更确切指的是“士大夫”,或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电影《柳如是》就透过“钱柳因缘”这一个“点”,再现了明末江南的文化风貌和生活画卷。同时,中国的文人不仅有知识,更有一种 “忧国忧民”的强烈使命感。才华横溢的柳如是,虽是女子,也充满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国家“殉节”。而电影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用对比的手法塑造陈子龙和钱谦益,两个人物在“才”与“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情”的抉择,电影中刻画的传统文人的境界与痛苦着实耐人寻味。
很多人忽略文学对电影的基础性作用,而“文人电影”恰恰又极大的体现了电影的文学性。电影《柳如是》脱胎于史学大家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柳如是别传》。导演吴琦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到:“历史远去体温渐失冰凉若石头。文人赏石,将石头看通看活看透,看出生命看出心中的山水、宇宙。关于影片调性,姑借米芾评石的四字:瘦,简约。穿越复杂后的简约。漏,藏与露。聚焦于钱柳因缘,窗外是大厦倾覆。透,通透。一种圆润的光感。皱,一唱三叹。捕捉生命之湖漾开的涟漪。” 一位文人为另一位文人写传,现在又被一批文人拍成“文人电影”,展现的也是文人的时代和文人的情怀。不难想象,几位主创的纪录片创作经历,让“纪录片精神”融入了《柳如是》。而“文人电影”不慌不忙的叙述,清新雅致的风格,也正和近些年一些优秀的人文纪录片有着相通的地方。
今天的国产电影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很多商业电影,将各种票房元素生硬累加,片面追求所谓“大片”,急功近利把观众“骗”进电影院。结果是进入恶性循环,以至于很多观众越来越不相信国产电影。而“文人电影”却不刻意迎合市民趣味和大众审美,其展示的影人“才情”,是个性化的、有诚意的,必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成熟多元的电影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文人电影”。
诚然,笔者提到的“文人电影”只是个相对概念,并不能生搬硬套解释所有的问题。有人说,用商业片的手法拍摄文艺片,用文艺片的气质包装商业片。“新文人电影”也许就是这样吧,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产生更多《柳如是》这样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