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不刻意煽情的《桃姐》

□赵卫防

许鞍华着力于文艺类型的创作,追求平实、质朴,背离商业主义,但她丝毫没有放弃对商业元素的使用,在追求人文思想的同时,也力求影片的观赏价值。许鞍华摒弃的是单纯依靠强烈戏剧冲突和视听冲击的商业主义,而并不抛弃广泛的商业元素。她深谙,不论何种电影归根结底要将一些深度的思辨价值传达给观众,观众接受,才是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基础。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在仍固守个性化表达的几个知名香港导演里,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涌入商业化洪流中,而是依然保持着恬淡的个人风格和深切而独特的人文关怀,于最简单的剧情中铺陈出最细腻的人情。纵观许鞍华的作品,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对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与对商业主义的背离,但同时又不完全舍弃商业元素。近期公映的《桃姐》,依然叠合在她一贯的美学风格之中。

深切而独特的人文关注,是《桃姐》的首要亮点。许鞍华的人文关注,既有对个体人物命运关注的普遍性,又有着其特殊性。许鞍华独特的身世和从影经历,使她形成了一种一般女性所缺乏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让她能跳脱出女性惯常对于男女情爱和血缘亲情的悱恻缠绵,而以一种更为宽阔和冷静的视角来看待人情。所以许鞍华的人文情感,一般不直接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很多是超脱于这些情感之外的、但又同时兼容这些感情的复杂的人文主义。在许鞍华的影片中,这类情感大都又被处理成人性中最天真、最温暖的部分,比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友情、爱情更为深沉与浩瀚。这就是许鞍华人文关注的独特性。

《桃姐》中表现的是主仆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并非亲情、友情和爱情,但同时又具备亲情、友情的特质,这在选材上就已经具备了特殊性。影片中的桃姐只侍一主,从一而终,她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陪在主人身边。她拥有常人可以想象的美德,安守本分,不会向主人索取什么。她因中风而不能再做仆人时便住进了养老院,而大少爷罗杰则经常到养老院去探望,为她养老送终。影片以此而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情怀:主人和仆人没有契约,更没有养老协议,这个时候,作为主人的罗杰主动承担了赡养老仆人的义务。所以,进入养老院后,影片中维系人物关系也变得有所不同,在主仆情外交织了别的情感而汇合成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如桃姐和罗杰既有母子的情感,而当他们以大帅哥和大美女相称,又抛下了身份差别,变成了忘年交。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也充满了这种特殊性,如桃姐收藏了罗杰成长过程的一些物件,如果是罗杰妈妈收藏了这些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一个女仆来完成这样的事情,并且他们还有点相依为命的意思,这就不同寻常了。以上这些,都是《桃姐》的特殊所在,这种人文特性表明,人不应有贵贱高低之别,人与人的感情更不应受身份地位的影响。影片将这种情感如此处理,它便超越了常规的亲情等情感,升华成为了人性中最温暖的部分。

《桃姐》也延续了许鞍华一贯平实而恬淡的形式风格,影片依旧是关注小人物的寻常事,依旧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依旧是相对克制的镜头语言。在许鞍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坚持以大量的生活细节铺排,来还原生活常态并贴近人物内心,一直都秉持弱化戏剧冲突和视听冲击的原则,至《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的这种风格达到了极致。比起《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稍有回调,但大体上依然遵循这种美学路线。影片本身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叙述时尽量使用克制、内敛的方法。其中,不去刻意煽情是《桃姐》最集中的体现。罗杰和桃姐之间的情感戏其实颇具煽情的条件,但影片刻意回避了这些,就连最后的生死离别也处理得那么平淡,罗杰整理好了桃姐的袜子,依然飞北京去处理他的公务,而接下来的戏便是桃姐的葬礼了。此外,老人院的许多戏也遵循着不煽情的原则,与桃姐同一个老人院的同伴们各有各的苦处,有的罹患重病,有的耐着没有子女来探望的孤寂,有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经历被大肆渲染出苦情的味道来赚取观众的泪水。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一如许鞍华的其他作品,徐缓细腻,朴实无华。首先是不带渲染,不有意炫技,没有过分煽情的配乐,亦不用各种音乐、音响、特效等手段来猛烈撞击观众的耳膜和心灵。其次,画面构图冷静、含蓄,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营造出生活的自然时空;虽然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也很难找到炫目的镜头内调度。第三,片中采用大量的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罗杰与桃姐生死离别戏的剪辑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其他如罗杰出钱让桃姐补牙的戏也很有代表性,桃姐因嫌价格太贵而拼命拒绝,一心想为桃姐医好病的罗杰对她的这种态度生了气,这时的情绪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影片却在此时结束了这场戏,接入了不相干的其他戏,戏剧气氛和情感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在这种舒缓、含蓄的氛围中,在种种生活流的小细节的呈现下,影片的情绪却在逐渐积累,观众心里也会被片中洋溢出来的融融暖意所占满,本来沉重的社会性题材变得温情而诗意。

许鞍华着力于文艺类型的创作,追求平实、质朴,背离商业主义,但她丝毫没有放弃对商业元素的使用,在追求人文思想的同时,也力求影片的观赏价值,而香港电影特殊的商业氛围无疑为她的这种追求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条件。许鞍华摒弃的是单纯依靠强烈戏剧冲突和视听冲击的商业主义,而并不抛弃广泛的商业元素。她深谙,不论何种电影归根结底要将一些深度的思辨价值传达给观众,观众接受,才是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基础。在她的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影片中,都遵循这样的路子,如《女人,四十》的情节妙趣横生、活泼紧凑,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其有些影片刻意远离商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观众,如《天水围的日与夜》虽然忠于生活,聚焦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但太过平淡。《桃姐》在这方面实现了回归。

《桃姐》中,许鞍华再走《女人,四十》的路子,使用温情搞笑的生活片段弥补了故事性弱的问题,例如影片开始不久,罗杰、徐克和洪金宝等一起演戏骗于冬老板的钱,转过头去便去小饭馆吃羊蝎子、喝二锅头,拍得很有趣。而关于罗杰和桃姐的戏,从开始二人关于吃牛舌的斗嘴到桃姐做手术时的搞笑祈祷,幽默的气氛贯穿始终,最搞笑的是罗杰问桃姐为什么不嫁的时候,突然对桃姐说,“你准是喜欢我老爸”。整部电影就是将这些乐观富有幽默味道的生活片段拼接在一起,增强了娱乐性和观赏性。

2012-03-14 □赵卫防 1 1 文艺报 content18241.html 1 不刻意煽情的《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