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进入21世纪,我国文学的各个门类更是繁花似锦,姹紫嫣红。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一大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反映经济生活进步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社会影响广泛,也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关照和对时代精神的热情书写。这个与中国经济生活平行出现的以反映新经济生活为己任的文学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我暂将其称为“中国新经济文学”。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通俗地讲,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中国新经济文学,是来源于当代中国的新经济生活的文学。而中国的新经济生活,是以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为代表的。所以,新经济文学可以理解为以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新经济生活为背景为素材,塑造典型的新经济生活环境、新经济人物及情感的文学。
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蛇口特区经济生活为背景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新经济文学的滥觞。90年代浦东新区建立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产业技术不断升级,整个中国的IT产业、金融产业等高端产业开始发达,制造业也开始向高科技方向大步迈进,“海归”、“呼机”、“大哥大”、“白领”、“软件”、“网络”、“金融风暴”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整个中国日新月异,连普通百姓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以开放前沿经济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在主流文学大潮中,展现着浪花的风采。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业绩,在生态环境、国际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压力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具有引领作用的经济地带,开始向“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等等,使21世纪的中国沿海的开放经济开始以“新经济”的面目重新示人。这时中国新经济文学开始显出真正的面容。它虽然稚嫩,却显示出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这时的中国,这时的世界,已全面步入一个新经济时代。30多年来,反映新经济生活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及影视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笔者认为,这类作品展现的典型环境,往往在中国沿海的开放地带,或者是经济发达的都市,高度物质化、国际化、高消费、快节奏是明显特征。其生活素材涉及到的往往是那些思想比较前沿、科技比较高端的领域。塑造的精英人物,往往是在中国改革开放领域、在自己所处生存环境中处在较高生活层面的人,他们往往是高智商、高学历、高职位,在意识上有着较高的前瞻性,在行动上有着明显的主动性。塑造的普通人物,往往是外向型经济区域里的基层打工者。他们在当代前沿人群中,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描写的事件,基本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事件,其他的只不过是作为背景说明或为主要事件铺垫。新人新事,是其明显特征,比如招商引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比如金融案例等。描写的矛盾冲突,与新人新事相伴随,也已脱离传统范围,显出明显特色,比如新的劳资纠纷,很可能发生在外企老板与中国员工之间。新的金融案例,往往是高智商、新政策之中的博弈。新的官场斗争,也往往是在新的经济政绩与新的狙击手段之间展开。描写的情感类型,往往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心理变化而有所不同。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具有自身的特征,也往往是这类题材能明显区别于其他题材之处。新环境、新人物、新事件,再加上独到的细节描写,新经济文学即可轮廓清晰地矗立起来。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始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文学责无旁贷要为当代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留下历史镜像,理应塑造更多新人物新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文学”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我深知,不少优秀的新经济文学作品,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里,没有一个系统的、有目的地挖掘、整理、研究和提升。大量的、高水平的新经济文学作品还不多,这就使得我们对它的关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