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的写作或从事具体作品的创作,其动力有多种,创作情形各不同——有自我萌发的创作,有被推动的创作,有准备好的创作,有即兴偶发的创作。《青旗·嘎达梅林》的创作显然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写作。对英雄的崇拜使作家不到20岁便踏入嘎达梅林的故乡,从此开始了近40年漫长的积累、思索、酝酿,为搞清嘎达梅林的全部事迹,搞清起义的历史背景、前后过程,以及起义的真正历史和现实意义,郭雪波背着酒壶沿英雄足迹走遍科尔沁草原、大漠,查阅数百万字的资料,尽一切可能采访了几十位能找到的当事人和知情老者,尤其是亲自采访了英雄的堂弟孟山虎、幸存起义战士那顺孟和、刘田仓等,采访笔记就有30多万字。在此基础上他才敢进入持续的写作,他的创作才会发自内心,把塑造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化为生命的需要。2008年9月13日深夜,作家写完了《青旗·嘎达梅林》最后一个字,他“仰望长空大哭了一场。这是长达40年的求索和还愿”。把创作自觉地作为使命,进行不懈的求索与坚守,这种精神在我们这个浮躁、追求速度和效益的时代是尤其值得珍视的。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蒙古民族有两个人物是同样伟大的,一个是贵为帝王的成吉思汗,一个是平民英雄嘎达梅林。成吉思汗被历史学家代代书写,嘎达梅林则得到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扬——长篇叙事诗、民歌、交响音乐、小说、影视剧——关于嘎达梅林形象的塑造一直没有停止过,郭雪波的两卷本《青旗·嘎达梅林》以其扎实的积累、饱蘸激情的写作,以自己的生命之笔、激情之笔,很好地处理了一个重大题材,为嘎达梅林题材文艺创作增添了新的亮色,汇入了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写史立传的浩浩江河。作为游牧民族的重要代表,蒙古族是崇拜大自然的民族,它的生存发展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同时,蒙古族也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受自己父亲对民族英雄吟唱的影响,郭雪波从18岁便开始萌动写嘎达梅林的念头。随着采访的深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作家渐渐地把嘎达梅林的壮举与保卫草原、保卫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捍卫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联系在一起,与文学前辈们对嘎达梅林的写作不一样,作品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丰富了英雄的形象,给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不少新鲜经验。
郭雪波是个民族身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样强烈的蒙古族作家,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环保、动物、大自然具有与他生命一样的价值,无论是他的长篇小说《银狐》《狼孩》《红绿盘》,还是他的小说《沙狐》《沙狼》《大漠魂》等,均流淌着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植物、对动物,对大自然生态深刻关切的拳拳之心。郭雪波所书写的嘎达梅林是与我们国家那段沉痛而悲壮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国时期,张作霖与常住奉天的那木济勒色楞王爷商定开垦该旗的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到1928年达尔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引起当地牧民的普遍不满。嘎达梅林因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而遭免职。经历了请愿、被捕、营救出狱、起义,嘎达梅林转战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一带,1931年4月5日,队伍在今通辽北舍伯勒图附近的新开河被包围歼灭,嘎达梅林战死。这段历史是十分黑暗与沉痛的,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有所停止。《青旗·嘎达梅林》写到的白尔泰从工作以来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一切,触目惊心地告诫人们,不维护自然生态,不充分关注草原荒漠化问题,人类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目前英雄嘎达梅林所在的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的速度在发展,总面积达800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沙地。而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如今已然变成一条沙沟,如果是今天,被追杀的嘎达梅林连投河的地方也找不到了,现实就是这样的无情。
小说在艺术上进行了很有特点的探索,首先是结构上的“复调”,作品大体以时间为序,但采取的是白尔泰追寻英雄历史与嘎达梅林开展斗争并行,两条线索共同推进、共同发展的结构,一方面是英雄陷入的困难境地,一方面是白尔泰为寻找英雄而进行持续的探索,通过两条线索的展开,通过写历史、写英雄,告诉我们,人类中心主义泛滥,地球生态遭到空前破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类文化信仰出现了问题,生态危机实质是文化危机,从而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了一次富于深度的批判和反思。人们慨叹,倘若当初尊重了嘎达梅林和牧民代表请愿时的意见,也许广袤的科尔沁草原如今就不会被联合国命名为 “科尔沁沙地”,北京以及东三省乃至日韩东南亚便不会每年遭受十几次沙尘暴袭击。
郭雪波有着长期的艺术积累,因此在他的小说里能够看到多种艺术手法的纯熟运用,但这些并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在我看来,是他的哲学思考,是他的全球意识。民族题材的文学创作,要扎根自己的民族生活、立足民族的情感表达,但不能仅局限于自己民族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一定要能够跳出来、超越自己的民族,要有世界眼光、人类意识的烛照。郭雪波的《青旗·嘎达梅林》就是一部通过嘎达梅林反思人类境遇的作品,是一部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的大书,作家告诉我们,如果人们丧失了敬畏感,撇开了对民族生活方式的珍视,抛弃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珍爱,我们最终将遭到天谴、受到惩罚,因此,这也是一部力透纸背的警示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