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郭雪波很早就认识了,我个人认为他有两大贡献,一是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独立的追求,对于人与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始终给予最勇敢、最直接的文学关注。在这方面他也是贡献最大的作家,这在文学界有目共睹。再一个就是他对自己本民族深厚的感情,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蒙古民族的生存依赖于草原,中国农耕社会是主体,包括现在也有把草原开垦成农田的事例,这确实是不对的。电影、电视、音乐都对嘎达梅林这个人物有过表现,但郭雪波几十年来研究嘎达梅林,对这个人物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解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有着纯熟的表达和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切关怀,《嘎达梅林》是一部史诗般壮美的小说。
雷 达
长篇小说《青旗·嘎达梅林》是郭雪波一部重要的作品。多年来,郭雪波关注生态问题,追问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出了《沙狐》《银狐》《狼孩》等一系列作品,给人印象深刻。他以生态文学作家名世。生态、环保,日益成为他审美追求的核心。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从青年时代就发下的宏愿,要为本民族伟大的英雄嘎达梅林写一部小说。嘎达梅林武装抗垦,在当时,是针对达王与福晋出卖旗地,强行放垦,首先是为了活下去,所以起义全盛时有上千人。在客观上确实保护了草原。但有生态意识要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来谈。生态意识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但现代的生态意识却是从上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开始的。
胡 平
小说主题为游牧文明正名,站得住。蒙哥汗于1251年登蒙古大汗宝座时发布登基诏书说:“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要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这样的言辞,在中原农耕文明中,哪一个帝王能够说得出来?难怪有学者慨叹,西方文明的血统来自于游牧文明,只有游牧文明的活力,才能发展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蒙古族自古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是农耕文明观念。小说两条线索并进是成功的,合为史诗,白尔泰的现实构成了史诗的重要部分;结尾,找不到嘎达梅林葬身的河流,科尔沁草原变为沙地,只用了100年,刚好构成史诗。两条线索很近,有大量采访实录,小说人物相对集中而突出,故事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很好读,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性作品。
叶 梅
我认为《青旗·嘎达梅林》是郭雪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怀着对草原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从年轻时就开始对嘎达梅林故事的搜集采访和精心准备,多年之后才创作了这部厚重的长篇小说。他塑造的嘎达梅林来源于历史真实又高于真实,小说以丰沛的笔墨艺术地再现了蒙古民族对草原的热爱、对土地的眷念、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邪恶毫不留情的憎恨。嘎达梅林和他的兄弟们为保卫草原守护家园所表现出的无畏勇气酣畅淋漓,感人至深。英雄的时代并没有结束,嘎达梅林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人们是一面镜子,也是民族精神高扬的旗帜。
李建军
《青旗·嘎达梅林》是当下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作者采取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交汇的结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写历史、写英雄,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了一次深度批判和反思,书写和颂扬了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现在缺乏的,这部小说对我们现在颓唐的畸形的文学有一种冲击矫正的力量。
王 山
郭雪波走遍科尔沁草原和大漠,用40年的时间,终于写就了长达7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旗·嘎达梅林》。作者为何对嘎达梅林这个题材如此投入,是耐人寻味的,也是可以从多角度解读的。当年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反抗军阀政府和出卖草原的王爷,保卫的是草原,是牧民的切身利益。这是通常的解读。时至今日,也有人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文化冲突、草原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言说和评价嘎达梅林起义的缘起与意义,这都是有道理的。很多人都是从一首辽阔深情的民歌中开始认识和体会嘎达梅林的,这恰恰是一个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嘎达梅林和他的意义的通道。我认为,伴随着历史的流变,嘎达梅林这个当年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民族英雄的传奇,他身上汇集起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青旗·嘎达梅林》的意义就在于作者成功地以文学的方式记录、表达了蒙古族的美好与不容践踏的尊严,嘎达梅林捍卫的是以草原为根本依托的蒙古人的生存方式,对于公平正义的永生追求与向往,对于自由富裕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才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而这个英雄的骄傲既是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