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作品·纪实

寻踪路孔古镇

□刘建春

首次走进“一城山水,半城海棠”的荣昌,突然有一种身在异域的感觉,那装潢气派、格调高雅的大酒店,那宽敞整洁、绿树成荫的笔直大街,那沁人心脾、荡人肺腑的清新空气,使我仿佛又走在了巴黎南部的巴比松小镇、英国威尔士的布雷肯小镇上。了却了大都市喧嚣的嘈杂,融入了宁静与安详的气息,一种田园诗和淳朴的人文画面扑入眼帘,那么别致,那么优雅,又那么和谐,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使我沉醉其中。

来不及细细观赏“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的陶器,“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娟”的夏布,“精致典雅、美观实用、小巧玲珑、易于携带”的折扇,“海棠不惜胭脂色,嫣然一笑古昌州”的海棠……便在主人的安排下来到了路孔古镇。

大凡一个古镇、一座庙宇、一座塔,甚或一条街道、一条河流、一座桥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撩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路孔古镇也脱不了这个俗,依然保留着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僧人,云游四海,到了濑溪河一带,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决定不再云游,拟择地建庙。一天曾傲徒步几十里到了路孔这一带,突然听见前方有潺潺之水声,他便拨开草树一看,原来是一个洞穴,不知有多深,只听见水波撞击之声。之后又发现5个这样的涵洞,似与河中相通,他便往石孔倒入糠壳试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后来又喊做“路孔河”。路孔镇也因此得名。

走在路孔镇上,那300多米的明清古街顺河依势而建,蜿蜒曲折。沿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面缓缓而上,那些斑驳的石质古城墙,据说筑造于清代嘉庆五年,如今,缝隙里早已爬满了苔藓和野草。那保存完好的石质狮子门、水巷子城门,又不能不令人赞叹古人石雕艺术的精湛。蓊郁沧桑的百年榕树掩映下,至今仍保存着大青砖、小青瓦、硬山墙、穿斗壁、长板门、吊脚廊、镶板窗、格子窗、抬梁柱、挑檐廊等古老的建筑特色。古道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街坊店铺紧紧相连。民风淳朴的乡民们三三两两,聚坐在茶楼里品着香茗或聊着家常。而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和书有“艾粑、客栈、饭馆、老茶馆”红黄两色的条幅则高挂在错落有致的屋檐下,为这个古老的小镇增添了一层亮色。这是一幅典型的水乡民俗画,原始而古朴,充满了灵动和生机。

一个店铺里,一位慈祥的老大娘倚站在灶前,正在揭开冒着热气的蒸笼。旁边一位身着红衣的美丽姑娘正在买蒸笼里的叶儿粑。望着满头银丝、纹路沟壑的大娘,我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跌回到我的童年,看见自己的母亲正从家里的蒸笼盖里细心地取出蒸好的馒头,呵呵热气,轻轻地放在我的小手里……恍如隔世的情景,又唤回我已逝母亲的丝丝温暖,竟点点濡湿了我思恋母亲的心。

古镇的美丽是称得上经典的,无论是古镇的白银水滩、罕见的冰川遗迹,还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大荣寨遗址,以及大大小小的庙宇石窟,都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保存着路孔古代劳动人民活动的遗迹和智慧的结晶。但最令我醉心于此的是大荣古桥和赵家祠堂。

路孔镇内建有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7座,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间,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经清代多年补修,年代十分久远。其中尤以大荣古桥最为出名。古桥横跨濑溪河,桥身除开首一拱为近时改建外,均为平直的石板桥。墩上原有龙头龙尾,现仍有一墩保留了蜿蜒的龙尾,极为生动。漫步在石桥上,脚步怎么也轻松不起来,那些深深的印痕,磨砺了路孔流逝的岁月,也在无情地丈量着石桥厚重的历史。倒是脚下那一湾清澈的可以照出人影和桥影的濑溪河,使人的心境倏然爽朗起来,浅浅的、清清的,漂浮着花蕊和绿叶的小溪,在清澈的阳光里,潇洒地写满春意。哦,它的灵动、富于想象和神采飞扬,不都是缘于大荣桥?两小无猜,两情相悦,在这两岸绿树环绕的盎然春意中,共同述说着路孔历史的久远和沧桑,畅想着路孔未来的繁荣和富庶。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路孔古镇迎来了赵家祠堂。宗祠不大,却是古镇上最大的宗祠,建筑串架穿斗,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象恢弘,可以遥想当年赵家的殷实和富有。不过,宗祠毕竟年代久远,祠内的一架水车和一乘花轿已经灰旧斑驳,但两张古床和一些牌匾却依然保存完好。祠内墙壁上挂满了历代赵世家人的家谱,诠释着赵家的辉煌和落寞。大门旁有一横匾,上书:路孔赵氏,乃宋太祖匡胤后裔,历宋元明清,经秦王德芳、御史赵卞,传至二十九世,于乾隆九年遵旨“湖广填川”,率七子一媳自昭陵入蜀,“插占”于斯,渔樵耕读,甲子一轮,遂成望族。嘉庆初,始建宗祠……200余年来,赵氏后人英才辈出,宗祠亦几经修葺,方显三进四重堂之规模。如今,每每有人来此小镇,赵氏宗祠是必游之地,它已成为当时移民文化的一个历史见证。

步出宗祠大门,见斜街上有一家挂有“赵氏叶儿粑”的小店,是赵氏后人在经营“叶儿粑”?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事是人非,今非昔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况是普通的赵氏后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移民文化创造了荣昌的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和折扇。就在“赵氏叶儿粑”小店的旁边,有一家小铺在卖夏布和折扇。一位姑娘正在和商家讨价一副丹青夏布,上面绘制着11位古代仕女,有的在观赏一幅山水画,有的在下围棋,或立或坐,形态各异,楚楚动人。同时小店里还展有折扇。我走上前去仔细观赏,发现是一幅千山万岭、郁郁苍松的国画图,精致典雅、小巧玲珑,具有巧夺天工之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再绚烂辉煌的东西都会输给时间。 ”虽然,时间的长河无情地冲刷掉古镇昔日的辉煌和灿烂,但古镇的魂还在,它以自己独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积淀,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一道独特景观。

当我们从喧嚣的都市,走进民风古朴的古镇,得以让躁动的灵魂栖息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绿枝上时,它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净化和洗礼。即使走远了,还回味悠悠,情不自禁地丢下一缕淡淡的思绪:“一座沧桑的古镇/倒映在清清的濑溪河/河水 ,流淌着宋代陶器的余韵/将夏布折扇轻轻地托起/也托起一座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荣昌”。

2012-07-20 □刘建春 1 1 文艺报 content22355.html 1 寻踪路孔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