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我在观赏电视剧《寻路》时,脑海里不时想着先生这句至理名言;只是鲁迅先生未说,开始寻找道路的人,第一位起步的人,最早走路的人,会是多么艰难。因此可以说,电视剧《寻路》的拍摄成功,形象地丰富了鲁迅的说法,尽管他只是泛泛地说道路,其实中国革命的道路更是如此。
《寻路》讲的是从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到1932年宁都会议,这5年间共产党内路线斗争的故事。剧本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仿效苏联举行城市武装起义,还是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农村武装斗争,用哪种方式建立红色政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生动地展现出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中国的革命之路,从哪里下脚起步。电视剧很感人,很好看,很耐看,很值得回味。我观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第一,这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激励理想的电视剧。剧中的主要人物,留过洋的也好,“土包子”也好,家庭出身贫穷的也好,家庭出身富裕的也好,掌权的无权的也好,夺权的丢权的也好,都是一心为劳苦大众创建公平幸福的社会而奋斗,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老一代共产党人高尚的、无私的革命理想,让人打心眼儿里为之敬佩和折服。这些人当时都是三四十岁,对革命的执著,对理想的真诚,心中不含任何杂念,每一位都显得非常可爱。当联想到今天的种种不良风气,加以对比和思考,《寻路》这部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就会远远超越它的历史价值,很值得今天的人重温这段历史。
第二,这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实干救国的电视剧。过去经常听老一辈革命家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究竟怎么不易,并非每个人都知道。看了《寻路》终于开始明白,不易的不光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更是党的正确路线的确立,路线错了就要走弯路,有的时候还要死好多人,革命起步时期人本来就不多,死伤百把人就是相当严重的损失。比如剧中讲述的三次反围剿,哪怕一个并不大的战斗,决策错了就要牺牲无数革命战士。革命队伍往哪里开,根据地往哪里建,地方选错了就要走弯路,这种事情光靠书本不行,只能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或者叫“实践出真知”。革命就是要靠实干而不是空谈。
第三,这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坚定信念的电视剧。教师出身的毛泽东,是地道的一介书生,没有打过仗摸过枪,却赢得像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这样军人出身的人的信服;没有出过国的毛泽东,却得到像周恩来、陈毅、瞿秋白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的拥护,毛泽东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的威信。他的威信从哪里来?就来自实事求是,来自他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如“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边出政权”,“党组织建到连上”等等,靠这些理论指导革命成功了胜利了,自然而然要服从真理,信任毛泽东。剧中几次讲到的“朱、毛不分家”,就是说,只有毛泽东的理论(战略)和朱德的实践(战术)相结合、相配合,革命才会胜利,否则革命就要受挫折遭失败。这些革命政权初创时期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红色政权的来路,而且告诉我们红色政权的未来走向,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观后能增强人的革命信念。
第四,这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警示自律的电视剧。在《寻路》中有两个工人出身的领导人向忠发、顾顺章,最后都因生活和两性问题走向革命的反面,而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者和领导人,如蔡和森、罗亦农却能临危不惧,为革命英勇就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还是信仰坚定与否的问题。共产党员没有了信仰,革命就没有了奔头,就没有了前进方向,意志薄弱就经不住财色的诱惑,必然会在大的关口失节。这跟现在一些贪官堕落的原因颇有相似之处。《寻路》的拍摄成功,对于今天的共产党员,同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五,这是一部以史为鉴观照现实的电视剧。从内容上评价《寻路》,它应该是一部用现代人视角,生动解读革命历史的优秀作品,除了通常说的具有史诗品格,它还极富现实的启示作用。在我们党面临某些困难的当口,每位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对照着先辈们,反省一下自身的理想信念,就会看到显而易见的差距。在党中央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生正适时”。
《寻路》在艺术上,比之王朝柱其他剧本自有其特点,就结构来说,以寻找革命之路为切入点,逐渐用一个个故事扩展情节,由小及大,由简入繁,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有戏,红区白区斗争交替穿插讲述,既不凌乱又无隔断的感觉。许多熟悉王朝柱的人都知道,驾驭宏大题材和开阔场面是他的强项,电视剧《解放》《辛亥革命》《解放大西南》等都显示出他这方面的能力。我不是影视专家,难以从理论上说清,凭我自己的感觉讲,如果说《解放》的结构好像大海,一波连一波,电影《走过雪山草地》结构好像抒情曲,一音连一音,那么《寻路》这部大型电视剧的结构就好像九曲连环,环环相扣,无论是白区、红区共产党人的故事都是一环紧扣一环,穿在革命走什么道路这条线上,让人欲罢不能地一口气看完。电视剧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王朝柱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次都有新的探求新的超越。搞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超越别人难,超越自己更难,可是,作为擅长创作重大题材影视剧的王朝柱,写了这么多部作品,他总能找出新的突破口和新的表现形式,让同类题材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观众从中找出新鲜的亮点和看点,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像王朝柱创作的其他影视作品一样,每次都能推出几位新面孔演员,这次的《寻路》有好几位是不常露面的演员,其中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在性格表现上很到位,举手投足和吸烟姿势都觉得就是“这一个”。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他表演,觉得非常舒服、流畅、自然,没有做作和拿捏的感觉,觉得当年的毛泽东就是这样。最早塑造毛泽东舞台形象的演员,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形似神不似,这说明现在演艺界的后起之秀,在塑造领袖形象上是颇见功力的,这就对王朝柱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创新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王朝柱影视作品艺术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如同神舟飞船,得由优秀航天员在太空操作才行,所以王朝柱在选择演员上从不马虎,达到了戏推演员、演员养戏、戏与演员双赢的效果。
倘若革命题材是一眼山泉,那么,作为打水人的王朝柱,每次给我们提出来的山泉都是那么沁人心肺的清洌甜水。没有才华很难做到,单凭才华也很难完成。对待历史的严肃性,对待文学的敬畏心,对待社会的责任感,像三座高高的神圣殿堂,牢牢树立在王朝柱的心中。这就是王朝柱的影视剧本写一个成一个、写一个“新”一个,使历史题材创作达到高峰并倍受同行关注和赞赏的原因所在。
在世象比较浮躁的今天,能够潜下心来干事的人,无论如何王朝柱得算一个。他把他的剧本当做孩子来养,所以每部剧都是那么水灵灵,真应了那句老话:“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尽管《寻路》讲述的历史事件跟过去的《长征》《解放》《延安颂》等,不是完全相同的革命历程,但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还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他们的战友,我们观看时却没有重复感、老旧感,给观众的印象依然是那么清新、振奋。我们不能不佩服王朝柱的创作才能和进取心。
总之,《寻路》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党的早期历史,颂扬的是年轻时期的优秀共产党人,然而,在追寻“中国梦”的今日中国,它的现实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