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应某作者之邀,为其小说写了一个小评论,标题叫做《精神缺钙的乡村人物群像》。这位作者曾在我就职的《文学界》杂志发过一些小说,来势非常不错。他的小说,有着生活的温度和厚度,也有着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但我觉得还不够。他写得倒是痛快淋漓,可对读者而言,那种没有经过选择和提炼的原生态描述,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痛苦与绝望,简直令人窒息。在他的小说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患有“精神软骨症”:对金钱的屈服、对权势的屈服、对背叛的屈服、对黑暗的屈服……他们无不逆来顺受,没有一点挣扎,没有任何抵抗,有的只是对世俗的阿谀、逢迎。
我是这样结束那篇小评论的:“我只是希望,在那个庸俗黑暗透不过气来的世界里,作者能够撕开一条小缝,让理想的光芒照射进来,给那些卑微的灵魂一点点力量,让他们看到信念,看到未来,看到这个世界还有着希望,还有着美好。”
在写那篇小评论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因为,我自己写小说时,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屈服于世俗,屈服于没有节制的原生态叙事,导致小说只是某些现实生活的照相与翻版,缺乏一种通灵之气,更缺乏那种向上的精神和力量,而这种引导人向上的“正能量”,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需要的信心与希望。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有句名言: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这个度的掌握,其实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正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如何去芜存菁,就成了一道难题,考验着作家的定力和眼力。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世界,有丑就有美,有泪水就会有欢笑,即使现实世界糟糕透顶,作为作家,也要尽量“从淤泥里开出荷花”来,这支绚丽的“荷花”,就是小说带给人们的“正能量”。
在我看来,最富“正能量”的经典小说,当属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整整84天,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但老人并不气馁。终于,他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将鱼叉成功刺进马林鱼的心脏,却引来了鲨鱼的屡屡袭击。他利用船上可以利用的一切:鱼叉、船桨和刀子,不断进行反击。老人驾驶小船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已经只剩下一副巨大的白骨架。正是这副巨大的白骨架,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种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既是医治“精神缺钙症”的一剂良药,更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宝贵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