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影视

从鼓声听心声

□张德祥

艺术是通向心灵的桥梁。一部作品,能否抵达心灵,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进入艺术世界的标尺。有许多所谓的大片,场面宏大,声光电色,炫目刺耳,感官震撼,却始终无法抵达心灵。而有些小投资的电影,不声张,不喧嚣,却能一步步走进心灵,令人心动。我看到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个小村子里的朴素生活,观后使人在心里默默嘉许:有味道,真不错!

是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村子里的普通村民形象,是兄弟民族的风俗与生活。自治区干部阿里木江在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七八年前的几封信,是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农村小姑娘写给自己妻子的。妻子是舞蹈演员,8年前,下乡演出,有个小姑娘阿依古丽就记住了她,并连续两年给她写信,表达自己想学舞蹈的梦想。但妻子出国进修去了,阿里木江想等妻子回国后将信件转交给她,由于时间长了,阴差阳错,就忘记了。今天突然发现这些信件,8年过去了,他很懊悔,所以请求参加驻村工作队,到这个村子寻找阿依古丽,以弥补遗憾。这样的开头,很自然又很巧妙,还有悬念在其中。

工作组来到村子里,乡亲们很冷淡,当年的小姑娘阿依古丽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但她却不敢承认自己就是当年写信的小姑娘。为什么?村子里气氛压抑沉闷,人们脸上没有笑容,笑容哪里去了?很显然,他们心里有阴影,心头有疙瘩。原来,人们是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不再看电视,不再唱歌跳舞,阿依古丽的父亲不许女儿跳舞,砸了电视机,烧了她的裙子,她当然不敢承认自己就是当年写信的阿依古丽。村里惟一的纳格拉鼓的传人托乎提老人也不敢在公开场合打鼓,只能悄悄在自己家里敲几下。一个个原本能歌善舞的村民整天闷闷无声。面对这种情况,驻村工作队走近村民,与他们交流沟通,逐渐把自己融入村民当中,想他们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彻底改变了村民对工作队的冷淡态度。什么时候,村民把工作队当成自家人了,心相通了,工作就好做了。首先,工作队带头敲响了纳格拉鼓,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感染了托乎提大爷,工作队队长何建疆又与托乎提的孙子艾山江成了忘年交,工作队被村民所信任,成了一家人,村民的胆气也壮了。托乎提老人终于敲响了久违的纳格拉鼓,阿依古丽也从逼婚的家庭中逃出,加入到村民载歌载舞的行列。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终于被热烈的鼓声震到九霄云外,歌声舞姿与笑容又回到了生活中。鼓声就是心声,笑容就是心情。

这部电影没有高调,没有口号,从日常生活着眼,从解决问题着手,朴素自然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低调、朴实、接地气,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如何走进民心的故事,扶贫也好、惠民生也好,执政为民也好,核心是如何与农民的心情心愿相通共振,也就是毛泽东过去所说的“与人民打成一片”。其实,政治与艺术,在“为人民”及“如何为人民”上是相通的,根本在于心和情的相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抓住了根本,从“鼓”和“舞”折射心情,又以“鼓”和“舞”唤醒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该片正是真实地传达出村民的情感、爱恨、梦想以及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尤其是阿依古丽的内心挣扎与托乎提老人的内心冲突,真实生动。一句话,这部电影,走的是一条通往心灵的路,润物细无声,以真诚动人。

真诚体现于形象。该片的成功在于塑造了几个朴实、真诚、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阿依古丽,美丽天真,热爱舞蹈,但在受到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的威逼下,战战兢兢,闷闷不乐,失去了少女的活泼与快乐,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偷偷在奶奶支持下学习跳舞。后来,是工作队打破了村子里的压抑气氛,她受到鼓舞,勇敢地反抗家庭逼婚,走向新生活,走向阳光。托乎提老人和支部书记这两个人物形象,沉稳正直,处变不惊,从开始的自我封闭到后来的敞开心扉,笑逐颜开。岁月沧桑,留在他们身上的是人性的温暖。给村庄带来生气的是少年艾山江,天真活泼,童言无忌,工作队长成了他的知音。必须提到的还有那个“聋子”,因为听不到外面的世界,只有他敢于肆无忌惮地打鼓,沉浸在自己快乐的纳格拉鼓世界里,他是这部电影里不可或缺的性格元素,憨态可掬,极大地调节了村子里的沉郁气氛。人物形象的生动,得益于本民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质朴本色、民族风情的突出。

中国西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更生动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西部故事,传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期待天山电影制片厂拍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优秀的电影都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我们不仅要有通向世界的“一带一路”,也应当有通向各族人民心灵的“一带一路”。

2017-05-22 □张德祥 1 1 文艺报 content4112.html 1 从鼓声听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