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 自信与创新的目光

□张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祖国的未来,高瞻远瞩地讲到: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为一个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作家,我不由得想象,今天的小读者,如果他们现在是十来岁的话,15年后就二十几岁了,再经过15年,他们正值40岁左右的青壮年,他们将幸福地经历这两个伟大的历史阶段。那时,他们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栋梁和中坚力量——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肩负着祖国和人民重托的一代。他们今天听的课、今天读的书、今天经受的锻炼,将毫无疑问地为他们的未来积蓄力量。今天绽放的花朵将在金秋结出累累硕果……孩子的未来也就是祖国的未来。

想到能为孩子们写作,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光荣和幸福,同时也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未来的幸福中也有我的一份,因为给孩子们写出好作品,就是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儿童文学要有自信科学的目光

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里,我希望中国的儿童文学有一种自信、科学的目光。这在评论作品时尤其重要。所谓自信与科学,就是要在仔细阅读文本后做出负责任的批评,就是要给作品提出符合创作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理性评价。

评价可以是多元的,但评价不能是违心的;评价可以是个性化的,但不能是霸道的;评价可以原谅人情化的捧场,也不完全拒绝商业的运作,但不能是歪曲的。尤其对儿童文学来说,它是儿童的精神奶粉,这是评价的底线。

现在的评价有几个参照物,目前流行的第一个参照系就是国外儿童文学。按照目前的舆论,比他们好的还没有,和他们差不多的极少。但遗憾的是,这些评价都是笼而统之,至今也没有看到几篇具体的就某一门类某一题材甚至对具体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比较文章。有时候新书出版为了宣传,也不得不说是“某某国的某部作品的中国版”,我以为,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出版社和作家其实用不着这样,因为冷静一想,这样做是表扬自己还是贬低自己,还真是个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和国外的儿童文学尚有差距,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有许多可以和国外优秀作品比肩的作品。文学不是技术,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在相互比较时必须考虑地域语言的不同、文化差异、文化商业竞争、强势文化话语权等问题。因此用外国作品为坐标评价中国儿童文学可以成为一个标准,但不是全面的更不是惟一的标准。在对外文学交流上,许多时候我们还处在创作不自信的阶段。有些作家总在想:我是写出很有中国特色的孩子形象好呢,还是有世界共通性的角色更能得到认同呢?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与世界交融,但应该充满自信,在文学上下功夫,写出自己应有的风骨和特质。

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第二个参照系就是排行榜和销售数量。卖得好的书就趾高气扬,一好百好。这不是儿童文学孤立的现象,电视要讲收视率,电影要讲上座率,网络要讲点击率……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抹煞这样一个事实和道理:优秀作品和卖得好的作品是两个概念,儿童喜欢的和儿童成长需要的作品也是两个概念。这两套评价体系可以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上,也可以在一个作品中看到两种概念的背离。这里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眼前的需要不同而已。这是起码的文学常识,在发展中的文化国度是这样,先进的文化国度更是这样。目前坐标的迷失只是因为背后不同利益代表的不同立场。相比较而言,除了上面两个标准之外,其他更重要的标准如思想标准、文学标准、儿童标准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非常遗憾的。

守望和坚守没有过时,默默的耕耘和奉献没有过时,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没有过时,创新和探索更是我们需要的。仅用外国儿童文学和商业畅销作为参照物,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评价。

儿童文学要有创新的目光

中国儿童文学应有创新的目光。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呈现繁荣的局面,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令人担心的情况。在一个强调创作繁荣、创作多元、创作出新的时代,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许多作品有趋于单一化的倾向。许多作家创作的相当数量的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结局,甚至书名都比较相似。比如,读者的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用心的认真的写作都向快速的简单的写作汇聚,所有的生活都向校园汇集,所有的情感都向快乐聚集,所有的写作目的都向畅销汇集……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在关注畅销书之外,还应该有为艺术而写作、为创新而写作的目光。探索和创新应该受到鼓励,而且应该受到隆重而热情的鼓励,否则中国儿童文学的进步将会被一片热热闹闹的重复所掩盖。

中国的童书最近卖得很好,必须看到,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作家的努力、出版社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还有时代赋予儿童文学的机遇。儿童文学作家要怀着感恩的心情,冷静地珍惜这个机缘,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希望在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文学性与可读性的共存,看到门类、题材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看到各个年龄段都出现优秀的作品,看到幻想类作品和写实类作品共同繁荣,看到儿童文学有对成人文学的关注与思考,看到儿童文学对社会与时代的关注和担当。

“有意义”与“有意思”兼备

我以为,“有意义”和“有意思”仍然是优秀儿童文学需要兼备、不可偏废的品格。儿童文学和所有其他文学一样,内涵和主题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其魅力所在。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正是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难度所在,也是他们的光荣和自豪之所在。

我以为,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孩子看了书,在笑过或哭过后还思考了一会儿,体会到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才是最理想的。

中国儿童文学曾经把教育性当作作品的根本要素,忽略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娱乐性。在近几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实践中,大家愈发重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娱乐性,这无疑是个巨大进步。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只要教育的文学变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学,走向了简单和肤浅的感官刺激。这种认为“只要吸引儿童就是好作品”“吸引儿童是惟一目的”的观念需要反思。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在孩子们的心中打下正直、善良、正义、同情、乐观、悲悯的精神底色。少年儿童不是不需要引领,而是需要一只为他们所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和人文的熏陶。

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机缘,也是一种幸福,更是我作为作家对少年儿童的责任。虽能力有限,但这种责任让我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不敢稍有懈怠和自满。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想努力保护儿童本来应该拥有的快乐和从容,让他们在真善美的熏陶下度过宝贵的人生阶段;在作品中弘扬匡扶正义、友爱助人的精神;用我的微薄之力净化保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

2018-01-10 □张之路 1 1 文艺报 content2239.html 1 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 自信与创新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