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专刊

《换了人间》的史诗品格考辨

■李 准

《换了人间》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最重要的一个新收获,也是30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分量最重、精神最锋利、最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作品。什么是史诗?按照最初的定义就是书写民族历史的长诗,当然它的最初的原点就是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四五部作品。史诗最初的特点亦即来自民间、带有神话传说内容、以民族历史的英雄作为主人公,同时兼具崇高与悲情色彩。

但是后来,史诗的范畴扩大,小说、戏剧、影视剧等门类中都有一些作品被称为史诗,史诗成了一个很高的荣誉、一个光彩的称号。一部作品如果被称为史诗那应当说就是带有经典性的、传世的了不起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史诗”这个名字时而被乱用,有一些包括在重大史实上存在明显错误的作品也被说成是史诗,甚至有一些只是描写一些杯水风波的作品也被说成是史诗,名实的分离,让我们不得不对能够称之为史诗的作品重新思考其客观的评判标准。

我认为,史诗作品最起码要有三个基本要求,不具备这三个基本要求它就不能称之为史诗。第一,它必须是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主要叙事;第二,它必须是以民族英雄和国家领袖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第三,它在精神追求方面必须志向崇高,歌颂牺牲奉献,因此这样的作品必然灌注着忧患意识。这三条,我认为可以概括古往今来一切史诗的基本要求和品格。而我认为其中一个核心的内涵就是志向崇高,努力表现国家和民族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换了人间》无疑是30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最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

首先,该剧是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胜利、“三反”、“五反”,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写到了,而且剧中所有的这些重大事件都是从全局加以描写,不是从局部,也不是用折射的方式,都是正面切入。与此同时,该剧突出表现的都是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最高决策,以最高决策为主视点。

其次,该剧是以民族英雄和国家领导为主人公。毛泽东是全剧的一号人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是我们新中国也是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七个常委中的核心人物,以“毛、刘、周、朱”四位为主人公,在王朝柱本人的作品中也较为罕见。包括邓小平、陈云、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塑造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十分深入人心。唐国强对历史的敬畏精神体现在开拍之前反复学习,他曾到西柏坡去献花圈、看展览,其敬畏之心都融入了其表演的细节之中,剧中他所饰演的毛泽东在面对苏方有些大国主义的要求时,他将强烈的个人尊严与民族尊严融为一体,其人物情感拿捏准确到位。刘劲饰演的周恩来与王伍福饰演的朱德同样很精彩。马晓伟饰演的蒋介石是当今影视作品中塑造这一角色的高峰。他真正地走入蒋介石的内心,蒋介石晚年内心的痛苦、矛盾、悲凉、不服输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史诗是志向崇高的。为民族、为国家牺牲自己各方面的情感乃至生命,不一定说都是悲情的,但应当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换了人间》的忧患意识充沛而犀利。剧中许多台词直指人心。毛泽东说如果当年我们不判黄克功的死刑,就等于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死刑。毛泽东还反问自己,我们进城建国才两年多,为什么这么多人就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这么多干部就下水了。该剧深化了进京赶考这一主题,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也预示着新中国的发展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但也一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经受更多的考验。

我用以上三点来定义史诗。史诗的核心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其灵魂就是志向崇高。正是该剧的题材、正面切入的写法、精益求精的精神共同铸造了这部片子的史诗品格。就史诗品格而言,有所遗憾才会前进,才会有新的高峰,故而我认为底层叙事线如果再连贯一点则更好,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底层叙事再加入5分钟或10分钟的戏,该剧会更加丰盈。

2018-01-31 ■李 准 1 1 文艺报 content2625.html 1 《换了人间》的史诗品格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