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梅岱散文《明斯克钩沉》:

历史潮流的时代玄览

□古 耜

明斯克风光

《明斯克钩沉》在充分了解明斯克以及白俄罗斯历史,尤其是其近代史的基础上,把访问期间亲历且印象极深的三个场景置换为三个画面相对独立、题旨彼此呼应的长镜头,就此展开立足当下而又思接百年、物与神游而又神驰象外的描绘与感发,由此构成作家与时代、历史与现实、异国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对话。

梅岱散文新作《明斯克钩沉》(《人民文学》2018年第4期),记述了作家2013年秋天访问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见闻与感怀。这篇属于国际题材的作品,约计一万二千言,篇幅虽然不算很大,但内涵却丰赡超拔,不同凡响。其笔墨所至,不仅勾勒出异域景观,而且关联着人类命运;不仅激活了历史脉跳,而且扣动着时代节律;不仅传递出思想的震撼力,而且散发着艺术的感染力……所有这些交汇融合,最终化作摇曳缤纷、纵横跌宕的诗性表达,读来让人情潮起伏,思绪万千,有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感觉。

正如作品题目所标示的,《明斯克钩沉》重在讲述沉埋在时光深处的明斯克的“城南旧事”。不过作家在从事这种讲述时,并非是静止地、单向度地发掘史实,追怀已逝,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鲜活新颖、也更具艺术匠心的方式和路径——在充分了解明斯克以及白俄罗斯历史,尤其是其近代史的基础上,把访问期间曾经亲历且印象极深的三个场景——与明斯克“80后”司机小伙子一席谈、参观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一大会址博物馆和斯大林防线博物馆——置换为三个画面相对独立、题旨彼此呼应的长镜头,就此展开立足当下而又思接百年、物与神游而又神驰象外的描绘与感发,由此构成作家与时代、历史与现实、异国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对话,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精神重量与艺术张力。

请看作品中“我”与异国司机深入交谈的长镜头。那位有点儿像北京“的哥政治家”的小伙子,由衷喜爱今日幸福安定的白俄罗斯。而当“我”向他询问幸福生活与自主自由的因果关系时,小伙子的回答竟然出人意料的深刻、辩证与警策:“自主、自由都是好东西,但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自主,而不是自由。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自己安排,这是最重要的。没有自主,哪来的自由?你在那里整天折腾要自由,谁能给你自由呢?自己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还谈自由,那不是南辕北辙吗?有自由没有自主,自由能牢靠吗?”

显然,“我”是小伙子的拥趸,也是小伙子的知音。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沿着小伙子开辟的思路,联系近年来发生在白俄罗斯邻居乌克兰的动荡和剧变,进一步剖析着西方所宣扬的“民主”和“自由”:“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西方人描绘的民主蓝图,当然游戏背后的操盘手也是西方,他们操纵木偶的提线,而不幸的乌克兰人像木偶一样的表演。无休无止的游行示威、广场集会,没完没了地烧汽车、砸商店,自由变成无法无天,随心所欲变成‘橙色革命’。虽然得到西方政客们的廉价赞扬,虽然受到西方媒体的狂热欢呼,但民主的结果成为国家的灾难、老百姓的灾难。自由的游戏最终落进了一个难以脱身的无底陷阱,一个好端端的乌克兰陷入了暗淡无望的泥潭。”如此犀利辟透的言说,足以令读者醍醐灌顶,不仅瞬间明白了乌克兰悲剧的实质,而且很自然地开启了联想与诘问: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果真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所携带的“基因性缺陷”我们该不该警惕?今日中国能否建成不同于西方的新的文明形态?斯时,作品的主题走向了旷远与高迈。

作品中关于“我”参观俄国社会民主党一大会址的长镜头,同样视野开阔,意味深长。俄国社会民主党是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因此,该党一大就是苏共一大,而坐落于明斯克市中心广场一侧的该党一大会址,也就是苏共的“产房”。

如所周知,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所崇敬的政党,由苏共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历史的车轮常常曲折前行,苏共在它93岁的时候,连同它经过浴血奋斗所建立起来的国家,一起轰然倒塌,上演了国际共运史上空前的大悲剧。正因为如此,作家——来自中国的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置身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苏共一大会址,未免心境复杂,感慨万千,别有一种滋味。

一方面,对于苏共这个曾有近两千万党员的大党,因为失去了人民包括绝大多数党员的拥戴而大厦倾圮,作家感到由衷的惋惜和痛心,当然更多的还是深刻的警醒与反思,是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老话愈发真切的理解与体认。不过作家又坚信:历史注定不会把社会主义苏联曾经辉煌的一页彻底干净地抹除;全世界共产党人也不会轻易忘掉克里姆林宫红墙上那颗熠熠闪烁的红星。我们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共产主义运动朝着更加健康光明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面对苏共一大会址,作家不禁联想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特别是联想到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常委到上海和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的庄严情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使作家“感动万分而热泪盈眶”,同时也自信满满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次新的长征。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对历史沉思,向历史追问,正视苏共的悲剧和教训,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把人民的事业推向高潮,引向胜利。

作品描写“我”参观斯大林防线博物馆即该防线遗址的长镜头,亦别有感悟和洞见,值得仔细品味。斯大林防线是苏联当年在西部边境为防御德国法西斯而修筑的军事工程。围绕这一工程的修建,出现过若干堪称吊诡的历史事件,其结果是耗费巨大、固若金汤的防线,却未能阻止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对于这段历史以及相关说法,作家进行了扼要的介绍与睿智的评说,但却没有就此止笔,而是在此基础上,将思绪扩展到“世界上曾经有过的、现在仍然存在的、甚至还在不断修筑的各种各样的防线和‘围墙’。”如德国已经倒塌的柏林墙、巴勒斯坦拉姆拉用水泥板筑就的隔离墙,以及特朗普上台后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竖起的难民墙等。在作家看来,所有这些有形之墙的背后,都有一堵无形之墙,它们意味着隔膜、分离、芥蒂、纠纷乃至仇恨,阻碍的是人类精神、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是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而在已是“地球村”的今天,修路架桥,互联互通,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才是人间正道。读着如此洞明澄澈的文字,我们不禁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的宏伟方略。于是,作品的题旨又一次接通了时代潮汐和人类命运,进而升腾起风云激荡的大气象。“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当年冰心所集龚定庵之句,庶几可以作为作家心灵的写照吧?

《明斯克钩沉》承载着深刻的社会主题和丰沛的历史内涵,但却没有因此就忽略作品的审美表达。在这方面,作家同样寄寓了潜心斟酌和苦心经营,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首先,作家善于运用心中储存的表象和经验,把密集的思想元素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及特定氛围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有我之境”。譬如,有关自由与自主的精见卓识联系着侃侃而谈的司机小伙子;苏共过山车般的命运悲剧幻化为冷清而凄凉的木质房舍;而作为二战时期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之精神象征的,应该是那位迄今仍穿着当年苏联红军军装的博物馆讲解员。所有这些,连同明斯克市内宽阔整齐的林荫大道、花红树绿的袖珍公园、窈窕妩媚的清纯少女,最终构成既有魅力又有深度的明斯克风景,足以让人在如临其境之余浮想联翩,兴味绵绵。

其次,作家具备充分自觉的文体意识,娴熟地调节和驾驭着作品的笔墨色彩与叙事节奏。全篇以三个长镜头为基本构架,而每一个长镜头都在突出其焦点内容的同时,斜出旁逸,穿插进一些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知识性或背景式的陈述。譬如,在写到苏共一大会址时,很自然地介绍了我党一大以及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在写到明斯克的斯大林防线时,不失时机地引出了我国的长城和法国的马其顿防线。而在拉开三个长镜头之前,作家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白俄罗斯与小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历史渊源与相互关系。这种扩展性书写不仅延伸了作品内涵,而且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最后,却是极重要的:整篇作品的主旨和意蕴虽然高远博大,厚重沉雄,但作者在表达这一切时全不见那种居高临下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而代之以平实亲切,推心置腹的叙事口吻。即坚持从作家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出发,或娓娓道来,或鞭辟入里,真诚地与读者对话交流。于是,作品生成了一种朴素自然的风度,一种大美无形的境界,让人读过之后,久久回味,久久难忘。记得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美是显现真理的一种方式。”梅岱的散文《明斯克钩沉》,庶几可作如是观。

2018-04-13 □古 耜 梅岱散文《明斯克钩沉》: 1 1 文艺报 content9587.html 1 历史潮流的时代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