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1942年6月10日在利迪策惨案中被德国纳粹杀害的88名儿童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设定为国际儿童节,这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中国,男孩子们多滚过铁环、拍过洋画、弹过玻璃球、捏过胶泥、打过弹弓、捉过迷藏,骑着伙伴玩打仗。女孩子们则玩过皮筋、抡过跳绳、扎过头绳、跳过房子、丢过沙包、扔过纸飞机。对于现在的每个大人来说,那些小小的玩意儿依旧记忆犹新。比如说捏胶泥吧,那是需要小朋友在很深的地下,发现新鲜、有粘性胶泥层的。这些地方往往是盖楼工地里挖出的巨大深坑,把胶泥大块摘取下后,要趁着没有晒干,掺合着水把胶泥捏成自己想制成的艺术品。胶泥的特性有点像面团,需要反复地揉和抻,等捏出形状后,又要用削铅笔的竖刀剔除多余,在泥巴里面掏出烟道,在泥巴建筑的上端抠出烟囱。胶泥城堡火炉在阳光下晒干后是可以点火生炉子的,好的泥炉子会真的燃起火起来,让孩子一下子有了成就感。弹玻璃球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游戏。地上挖个五星形的坑,大家就把球弹进洞,或从洞中把别人的球撞飞,叫做爆啐。弹球时四指环握大拇指压紧猛弹,用大拇指的抖发力把小小的玻璃球射出去。弹球的人多半伏在地上,屁股翘翘的,眼睛一睁一闭蓄势待发,好像射出的不是弹子而是自己。那样子就像灵猫扑鼠一样一蹴必就。弹球的手一定不能前窜,否则就叫努,就会犯规被人鄙视。孩子中有的人很爱努,忍不住总要变态式地努,即使大家连损带挖苦,甚至在他弹球时一起拉住他的手腕,他依然会轻松一努,把几只矫正他的手臂一起带倒,然后面红耳赤地声称自己没努,大家只好极为愤怒地剥夺他弹球的资格。弹球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无论岁数大小都可以挤在一起吵闹着玩半天,那些玻璃球里有好看的花瓣和五颜六色各种造型。
翻套绳是男女孩通玩的,一条长的红丝线就能翻出各种花样,两个人可以斗志,看谁翻出的样式出人意料,谁要是创出新的翻法就会受到对方的夸奖和赞美。
对于这些年代的孩子来说,同样渴望拥有无限量的考试“记忆面包”,“时光穿梭机”和“隐身衣”,因为每个孩子在成为现在的家长之前,都有过弱小的经历,都渴望自己能在玩耍中留住时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停止长大。
现在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他们不愁吃穿,每天被家里几代人宠着,每天都能玩到爸爸妈妈小时候过节时才拥有的玩具,所以儿童节也不那么特殊了。可现在的小朋友并不轻松,休息时间被各种课程班占满了,对于他们来说,童年是忙碌的,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多学会了不少技能,但少了一些与同伴交往玩耍的时间。而对于商家来说,“六一”节也是最好的商机,针对儿童和年轻父母的商品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假日里,孩子们会不会比平时更辛苦,更难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节日?
其实对于每个小孩子来说,有父母的陪伴,能自由自在地玩,感受自然和亲情,这样的节日可能是最想要的。如果再有点传统的祝愿,有点古老神祇的保佑,那就更好了。能获得这样礼物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无论他们出生在什么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