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少儿文艺

透过苦难传递真爱

□曹文芳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这些年,陪同孩子们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却从来没有想过六一国际儿童节之所以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自然更没有想到给孩子们讲述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儿童节的意义,我们不是淡化,几乎是忘却。

想到这里,我眼前立马浮现出叙利亚一个10岁盲童女孩站在废墟上与一群孩子共同演唱《心跳》的画面,她们虽深受灾难,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但个个脸上还是带着微笑,那笑容依旧天真灿烂。他们在废墟上玩跳方格,放风筝,跳绳,追逐嬉闹,正如歌曲所唱的“我们的微笑无处不在,我们的心再次跳动”。

在文学作品中,我曾经有过同样的震撼,《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一个纳粹军官的儿子和集中营里的一个男孩,隔着铁丝网做了朋友。一天,军官的儿子换上了集中营里的条纹睡衣,混到集中营里面,结果,他俩随着大部队被驱赶到毒气室里,人们绝望地叫着,两个小孩惊恐和迷茫着,手拉着手,然后是一片黑暗。看得人心痛无比。《莎拉的钥匙》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名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奥斯维斯集中营,死于毒气室。小说的主人公莎拉是被逮捕的儿童之一,她为了保护4岁的弟弟,把他锁在家中他们平日玩耍的密柜里。她以为不多久就能回家把弟弟放出来。殊不知,她和家人已经踏上了死亡之旅。眼见自己离巴黎越来越远,萨拉心里越来越焦虑,她决心一定要回去。最终莎拉逃亡回家,打开密柜,看到活活饿死的弟弟而失声痛哭。看到这儿,我眼泪簌簌而下。

看看我们当下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怕是只剩下快乐了。

这些年,我在给孩子们写书,从来不刻意回避苦难,自然书写人物的命运。从我的童年经验出发,人生不可能尽是快乐的品尝,一定是酸甜苦辣。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一味地给予快乐、甜蜜与成功,没有挫折、痛苦、悲伤与苦难的体验,孩子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快乐和美好。很多孩子读完这些作品,就会关注书中人物苦难的命运。新作《紫糖河》里面刻画了一个小女孩红婷,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病,脑袋里有个瘤,她总是感到头疼,担心自己长不大。好朋友紫苏不允许红婷这么瞎说,相约要一起长大。后来的一天,红婷在课堂上感到一阵头晕,脑袋里的瘤破裂了,从那以后她一直昏迷不醒……

《紫糖河》里红婷的命运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一次,我在演讲时,他们一脸焦急地问我:“老师,红婷会醒来吗?”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红婷会醒来吗?”全场的孩子齐刷刷地喊起来:“老师,红婷一定会醒来。”书中人物的苦难命运激起了孩子们的怜悯之心,这让我认识到孩子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单纯与平面,而是立体的丰富的,于是我更加坚定了,我们可以书写苦难,也必须书写苦难,孩子们透过苦难会更加懂得人间真爱,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六一儿童节这天,我们要给孩子送去快乐,也要让孩子体验痛苦,懂得苦难,使他们拥有悲悯情怀。这样,不但不会削弱孩子的快乐,反而会让孩子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使快乐变得更有重量,心灵成长更加健康强大,生命更具质感与美好,拥有健全的人格与情感。

2018-05-30 □曹文芳 1 1 文艺报 content20614.html 1 透过苦难传递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