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曾说过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是人认识世界的不同状态,不唯学问,许多领域同样如此。在《一路书香》中,我们能层次分明地看到一档文化节目关于“路——书——人”的三重境界:以路载书,以书说人,层层递进,互为表里,《一路书香》堪称文化综艺节目中的《人间词话》。
第一重境界是“看见路”。董其昌《画旨》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作为一档户外文化综艺节目,“路”是《一路书香》最鲜明的特色。王阳明倡导读书须“知行合一”,《一路书香》同样主张走出书房去读书。在第七集中,节目组来到江南名城绍兴,1600年前王羲之曾于此挥毫写下《兰亭序集》,抒发生死无常的感慨,1600年后,嘉宾重温当年的曲水流觞,品读《兰亭序集》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南北朝重生死,好清谈,唯有在这文气浓郁的绍兴,才能诞生王羲之这种名士,也唯有亲临此地,才能把握住书圣的从容与旷达。同样的体悟还出现在陕北之行,节目以路遥《人生》为切入点,通过上山放羊、唱“信天游”等生活体验,真实还原书中场景,让观众了解到路遥为何要“走出这个山村”、“寻找人生的新模样”。以此一地,能看见陕北作家笔下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
第二重境界是“看见书”。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在西双版纳之行中,节目嘉宾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到《瓦尔登湖》,由敬畏自然与追溯本心的联系,引出读书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里,人们经历着庞大纷乱信息流,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未如此简单,但直指人心的文字却愈发难得。不论是 《瓦尔登湖》还是《听客溪的朝圣》,讲述的都是作者对于自己隐秘内心的探寻,其中的文学魅力,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察觉。这就像是喝茶,没有喝过茶的人不适应苦味,一如没静心看过书的人不能忍受枯燥。然而品得多了,看得多了,就能从这平淡无奇的苦中,尝到有滋有味的甜。说到底,读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人能从自我的狭小世界里超然而出,去思考更为宏大和细微的世界。
第三重境界是“看见人”。文化的意义在于“人化”和“化人”,不论是走过的路还是读过的书,本质上都是一个人独特气质的来源。在中国互联网的语境中,俄罗斯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战斗民族”,然而在《一路书香》里,我们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俄罗斯,一个拥有普希金与彼得大帝的俄罗斯。站在涅瓦河边的青铜骑士像下,节目组为观众解读了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和《青铜骑士》背后的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用他的决心和意志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俄罗斯,而普希金又将这种伟大的精神以文学作品的方式流传下去。彼得大帝和普希金先后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地理、习俗、文学、审美,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生于文明边缘的欧洲小国,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和重塑后,不但没有因此被击垮,反而成为了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着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列宾、柴可夫斯基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大师和艺术家。在俄罗斯人的繁衍生息中,正是这些人赋予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气质,这种气质又反过来造就了这个尚武又崇文、敏感而坚韧的民族。
三重境界,三个视角,只有维度,无分高低。文化与人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大多数鱼不会对水有清楚的概念,因为鱼在水中,不能自察。《一路书香》为观众带来的意义,就在于其带给观众看文化节目的新视角:当有人用第三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包围着我们的生活,滋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与内涵,这些贴近生产前沿的、回归生活实际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澎湃生命力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就能获得每个现代中国人的喜爱和共鸣。
日前,《一路书香》出品人、总策划田文喜在《一路书香》专家研讨会暨第二季启动签约仪式上正式宣布,《一路书香》第二季即将启程,全新视角全“心”体验。在即将开拍的《一路书香》第二季中,将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用更新颖的形式呈现节目内容,传递更深厚的人文关怀。第二季中,将加入“朗读”的环节,用“朗读+真人秀+深读”的读书模式,即“先读书后探寻再升华”的模式,传达更真实的情感,也希望能够继续让中华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座大都市沧海桑田的变迁。鸽群看得见,弄堂炊烟在摇摆,苏州河的歌舞少了一拍。时间鼓胀好比发水面包,抓住的稻草经不住的洪流。昨日多愁善感,明晨虚无缥缈……在王安忆的笔下一切都充满意境。《一路书香》第二季签约导演高志森对《长恨歌》情有独钟。他注重节目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注重文学的意境和内涵,在传统和前卫的结合中,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将进一步完成文化输出、文化自信的重任,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