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王嘉良

魏金枝堪称中国现代优秀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以其扎实的生活作基础,以对浙东山区村镇为描写对象,生动地描写了浙东山区的人生状态,表现了浙东民情风俗,反映了20世纪中国偏远封闭的山区村镇的历史风貌及其演变历程,显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烙刻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历史印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以往人们谈起魏金枝,通常注意的仅仅是其作为左翼小说家的一个侧面,对其创作的多方面成就关注较少,欠缺对其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研究。刘家思、刘桂萍合著的《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以下简称专著),分6章对魏金枝的小说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通读这部专著,我们对魏金枝的小说创作历程和审美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魏金枝是一个五四时期走向文坛的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乡土小说“堪与台静农媲美”,表现乡土沉滞之气的《留下镇上的黄昏》《七封书信的自传》都以其出色的描写而受到鲁迅的赞誉。1930年加入左联后,成为左翼前期与张天翼齐名的新人,致力于创作左翼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致受到读者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抗战爆发之后,他主要创作讽喻性与暴露性小说,以其先锋性呈现出强烈的美感。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颂歌式小说,但富于民间情调,显现了不懈的艺术追求。这部著作从作家研究透视了20世纪前70年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把握和书写中国20世纪文学史,提供了一个窗口。

魏金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作家。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继承了五四文学传统,承传了鲁迅的艺术精神,而且在于他吸收了丰富的外国文学营养,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使他能够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浙东山区乡村的文学世界。这部专著深刻地揭示了魏金枝笔下这个文学世界的鲜明特色。魏金枝的文学世界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彩风景,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态状况。这部专著对魏金枝创造的浙东山区世界予以系统深刻的论述,其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本书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创新性上。魏金枝的小说研究很薄弱,成果很少,有新意的成果更少。本书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框架,而且发现了很多新史料,提出了很多较为新颖的观点。这部专著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小说家魏金枝形象,展现了魏金枝小说创作的崭新面貌,而且透过他的小说可以进一步认识20世纪中国偏远山村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真实历史情景,为我们把握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鲜活的依据。作者采取宏观审视与微观剖析相统一的方式,既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学发展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和把握魏金枝的小说创作,又对其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无论是对乡土小说的新论,还是对人性化左翼小说的立论等一系列观点都具新意,而且展开了令人信服的论述。魏金枝的小说创作长达50年,经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从诞生到成熟的曲折历程,既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史,又是十七年文学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参照系价值。

本书第二个特点是方法得当。对于魏金枝的小说,以往没有重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只是提到他少数几篇小说,零零散散,脉络不清,不成系统,似乎魏金枝是没有特色、缺乏个性、深度不够的一个小说家。然而,本书作者在研究中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世界近现代文学史的视阈中予以系统研究。例如,论述其乡土小说,就将其放在整个现代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中。正是对魏金枝小说创作历程展开了系统的整体研究,所以能够发现小说《校役老刘》是魏金枝小说创作的重要的界碑,这部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从乡村知识分子转向劳动者。全书对于魏金枝小说的剖析、评价克服了分割式局部的不足。

本书第三个特点就是学风严谨。学术研究既是一种发现问题的知识创新工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必须具有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因此认真治学本来是一个基本要求。本书作者能稳坐学术冷板凳,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精神,树立了纯正的学风。作者致力于科学架构,追求卓越,打造学术精品。本书的框架体系就体现了这一点,全书详略得当,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框架体系。本书的引言是一个概述,集中论述了魏金枝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和审美特征,这是一个总体把握,提示基本观点。而正文6章则对魏金枝小说创作的专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立论持重,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其中前5章按照时间进程和主题思想展开全面深入的论述,第6章则对其艺术渊源进行追问,可视为对其艺术特征的总体把握。结语则理论提升,突出研究的基本目的。全书的框架体系是比较完美和自足的。另外,本书的学术评价客观,操作规范,显示了科学求真的学术品格。全书不仅引证文献交代明白,而且表述规范,评价中肯,阐释适度,既对魏金枝小说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充分评价他的文学成就,也对他的一些作品的缺陷进行了批评,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2018-06-29 □王嘉良 1 1 文艺报 content24273.html 1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