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一本“文学素养论”的探索之作

□张 灵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路遥新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心雕人》,初读之下,我感到与近些年来常见的文学研究著作相比颇有异致,该书凝结了一名文学研究者几十年耕耘文学田地的学识、人格修养以及人生历练的心得。

书的副标题叫做“文学教育与文学素养论”,显然与若干年来流行的注重文本研究或把社会作为一个巨大文本而将文学文本与之相链接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互文本关系、从而采取一种“主体—话语”或“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不同,它回到了一种似乎有些久违的传统研究的范式上。“文学教育学”的研究如果不说稍显偏门的话,至少也是学科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范畴的事情,至少此类研究给人的印象是这样;而“文学素养论”的研究,倒让我一下子联想到近10年来王一川先生在致力与倡导的“艺术素养论”和“艺术公赏力”研究,不知道路遥是否受到了王先生著作的启发,但显然其学术的意向与旨趣殊为相通。而“文学教育学”“语文学”的研究与意识,不免让人想到一个世纪之遥的现代文学教育历程,它是朱自清、夏丏尊、叶绍钧、茅盾、俞平伯、钟敬文、吕叔湘、王力、启功、张志公、叶苍岑、张中行等等开创与传承的现代文学、语文教育的理念与研究实践的接续,更是古代中国“兴于诗、立于礼、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诗教、文教传统的继承。事实上,该作的第一、二编“历史生活——以文化文”、“语文生活——文以化人”,特别是“语文观念”“语文景观”“语文修炼”诸章已经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这种视野、眼光和“世界—人—文”的这种艾布拉姆斯所说的循环与交互作用的、需要长久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研究才可充分觉悟的人文意识与学术坐标。而“文学生活”、“人文生活”与“艺术生活”数编,则逻辑性地、共时地展开了对文学、人文教育与人生的安身立命相交相融的丰富关系。

作者将先秦的诗经、楚辞、唐代诗歌、宋代的诗与词等文化盛景作为历史的典范而从中寻绎概括出中国文学、文化乃至人生的诗性品格与诗学精神,从而呈现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学生活的动态、活性演变景观,以及一脉相承的情思绮丽的诗性特质。传统的文学(文章)教育与现代的文学(语文)教育在本书中呈现了一脉相承的似曾相识而时见新异的面貌。

可喜的是,作者对这种中国式诗教与诗学的梳理与文字再构克服了习见的以论代史的方式,而较为充分地采用了名篇佳作的分析阐释的支撑、填充全书构架的方式,同时吸纳了前辈和当代学者对相关理论问题和具体作品阐释的卓见与精华,因而显得视界阔大但不空疏;作品、案例的细节分布错落、多样但不琐碎。这些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现象和历代文学艺术精品力作充分消化与自己的个性化转化、求新的较为成熟、从容的汇通、结合。

不过,除了个别论述的细节我以为还可推敲外,无论如何,也许作者太过迫切地想要向读者暗示自己的“文学教育学”意旨了吧,而将书名命之为“文心雕人”还是略显耐心不够。若有机会修订再版,希望能够重新拟题个书名。

2018-07-25 □张 灵 1 1 文艺报 content27212.html 1 一本“文学素养论”的探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