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的散文集《万物的样子》让万物回到从前,回到原点,回到最朴素的生命状态。
“生生之谓易”,万物最朴素的状态是持续不断生长、繁殖。自然、季节、花儿、年的样子,在变化、积存中走向精微的生命深处,物我相与,我们感悟如何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安顿生命。“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日常就是这个样子,吃喝拉撒、儿女情长。时光可以流逝,人可以衰老,沧海也可以变桑田,可是,生命在这些具体的日子里展开,情感在这些琐碎中慢慢落实,积存下来,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立在其中,作者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天地间云起日落,花开花败,有走过人生后的返璞归真;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寻常的柴米油盐中挣扎,岁月在眉头、心上刻上深深的皱纹。于是,回望出生地和成长地的一事一物,这些作为个体人生的见证人,刻下了曾经的悲伤与快乐。那么,记录下来,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命相通,共同体验一种生命感悟,这是一本书的文风,更是一个写作者的智性所在:从万物中寻找生命落实的归宿,回到最朴素的状态中,日子在平平常常地过着,生活在从容和跌宕中继续。
《万物的样子》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源于作者用细节还原了她最熟悉的生活世界和物质世界。作为生活的专家,作者对寻常守旧的吃喝、风俗、花草、器物等等方面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的日常是经得起推敲的,也是有质感的。沉淀的生活中所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体验,成了她写作最为生机勃勃的部分。春天采柳蒿芽,夏天剪豆角,秋天腌酸菜,冬天吃冻梨。当然,还有那油滋啦的酸菜包子,仿佛听见了炼猪油时富足的声音。“世界在变,自然也在变,唯有这些顽强保存下来的饮食记忆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与自己的传统有了一个隐秘的连接通道,可以回望,不会又被丢失的”。故乡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连通着几代人情感记忆和生命记忆,成了一个地理、经验、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作者从故乡最普通、最常见、最琐碎的衣食住行、日常劳动和娱乐出发,吃开江鱼、滚冰、放风筝、糊棚贴画儿,这些鲜活琐碎的细节勾勒出了可实证的、可接近的真实生活,通达一个开阔的、深远的人心世界。回到故乡,就回到了灵魂扎根的地方,回到了精神的来源地。“嫩江流域是我们达斡尔人最主要的生息之地”,在这里留下了祖先的英名和睿智,“让自己的后代在一个与世无争的需勤劳、努力才能收获的土地上筑塞而居,尽享一份生活的安详和自在”。如何安顿我们的生命,如何找回生存的勇气,就是勤劳、努力,就是收获后的安定和自足。
《万物的样子》的生命气息也来源于作者用感觉写作,用“眼睛式、耳朵式的写作”,个体回到生活的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中,反抗遮蔽,澄明自身。偶然来到家里的月季,“自管快活地生长”,“馥郁的香气沉沉地散发出来,充盈在我们旧居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遏制也不容忽视的生命的力量”,把家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我细心地培养月季,也觉得“我应该像这些月季,不计较环境怎样在忽略自己,只要可以活下去,就一味执著地用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照亮它们周围的生活”。之后的上学、结婚、新生活的开拓以及在所有困难的日子里,“我”读书、思考、写作、挺立地生活,像月季那么执著和顽强。也渐渐“意识到我们人生里的每一段时光都是不容错过的,总有一些沉甸甸的东西会留下来,留在我们当时误以为是满目荒芜、毫无意义的生命里,成为我们真正的财富”。这些沉甸甸的东西变成了生命的热情、生活的勇气,变成了温润的文字,“静默无言,就在我心灵深处永盛不衰地开放着”。作者在那些细小和简单的感觉中,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收获了深切的力量,那就是澄明自身,在与万物的息息相通中走向开阔的自己。
和整部书生命气息相通的,还有作者对生命本身存着一种自信,她始终相信倾听内心声音的,现状就会发生改变,生命也会因此改变。在地坛,与史铁生悲怆的命运相遇,与地坛“古老又生长的那么一股隐秘的生命力”相遇,也感受到地坛赋予人的某种力量——向死而生,洞察了生死,也就洞察了世事和人生。人到中年的作者,经历了人生的悲喜,面对过生死,有了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也有了安定宁静,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栽一草,植一树,养一鸟,游一地,人与物心意相通,情味深厚,互相成就。因为自信,没有沦陷在无比忙碌的生活中,而是守住内心的一份沉静,切近万物的味道、声音、色彩,性合生机、有趣、色彩斑斓的自然。“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万物生动繁复,万物又那么和谐统一,我也是万物中的一员,回归这无限差别又无限和谐之中,接受苦难,看清生命的真相,看清自己。于是,呈现出来的文字就有了笃定的力量,也有了坦然、宽厚和宁静的气息。
作家苏莉从故乡莫力达瓦出发,从《旧屋》《天使降落的夏天》《仲夏夜之温凉时分》到《万物的样子》,从最初的充满性灵的文字到今天朴拙地体察和丈量生命的重量,她始终坚持自己生命维度的写作。日常生活的细节、精微的感觉、挺立生活的勇气、俗常生活的氛围美,这些书写特质构成了她的基本风格。她的写作,分享了生活的甘苦,并在这种有痛感、有温度的写作中,出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的体认、辨析、承担、反抗和悲悯。她想通过自己的写作,重新唤起自己,也唤起人们对当下生活的信任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我越来越喜欢这种脚踏大地的生活,更加喜欢与这种强大的生生不息的隐秘力量融为一体”,期待作家始终站在坚实的生活中,突破小我的局限,向着那些让人类不朽的那些灵魂、同情心、牺牲、忍耐精神方面拓展、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