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尊重传统 尊重生活 尊重艺术创作规律

□景俊美

《失却的银婚》

《儿大女大》

《鸡毛飞上天》

《国鼎魂》

历时近3个月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日前落下帷幕,这是继2016年、2017年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基础上,再次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今年的会演节目共计40台,涉及47个剧种,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会演节目中大戏32台,现代戏占26台,占比达81%;小戏组台共计8个,除香港小戏组台是传统剧目外,其他均为现代题材,占比达88%。这样的演出现状突出了基层戏曲院团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创作特点,也反映出活跃在基层戏曲舞台上的演出新特征——

多样题材中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此次会演涉及经典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种类型里的多种题材,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白蛇传》《群英会》《红楼梦》《三娘教子》《倩女回生》等折子戏,也包括《马援伏波》《平城赋》《土族元帅》等历史题材,以及民族地区的藏戏《朗萨雯波》、白剧《数西调》等。其中,反映当代人生活的现代戏占比最高,且很多剧目以真人真事、好人好事为创作对象,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贡献突出。婺剧《鸡毛飞上天》以深情的笔触书写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商人的成长历程,细腻地刻画了这些在商业活动中经历了各种阵痛的人们如何冲破观念禁锢、主动寻求变革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商业道德的坚守,对“鸡毛换糖”时期“人的情义”“做人根本”的守望。作品通过一个义乌商人的成长,较好地折射出了国家、社会、时代变迁的光彩。评剧《潮白人家》讲述了一个残缺却感人的家庭故事,是“百善孝为先”的当代呈现。故事原型是北京榜样、顺义道德模范周红,改编后的文本紧紧围绕“收养—报恩”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有一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力量。豫剧《一家亲》利用豫剧的形式,讴歌了哈汉人民的生死之情;龙江剧《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寓庄于谐地在舞台上树立了一位农民的好儿子形象;彩调剧《空村》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空巢化”现象……会演的多数剧目能从不同的生活断面开掘现实生活的精神要义,说百姓事、唱人间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中,有的是从小视角、小人物、小片段入手,以小见大地讲深讲透一个老百姓深切关心的问题,深得广大观众的喜欢。如花鼓戏《儿大女大》讲述了一位敦厚、质朴的老年父亲如何在丧妻后含辛茹苦地养大三个儿女,并给那些不懂父母深恩的子女们以心灵的震撼。该剧已经传了3代人,演了30年3000场,实实在在的数据突出了剧目的艺术成就,也印证了一个院团清醒的艺术认知以及负责任的创作态度——以经典剧目为抓手,不断打磨、上演、推广,与当下存在的排一出扔一出的不良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一些剧目,开掘了更加深远以至于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层面,这样的戏比之一般的讨巧剧目具备了更大的艺术追求。如白剧《数西调》讲述了一对旷世恩仇的母子命,文本上具有史诗般的力量,类似的主题在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中国的《赵氏孤儿》《王佐断臂》中均有涉及,深度刻画了人物在恩与仇的纠结、情与仇的对抗中的最终抉择。

现实题材的开掘日趋纯熟

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各个院团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有来自相对富裕的地区,如浙江省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等;有来自大都市,如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澳门街坊总会青少年粤剧班、香港声辉粤剧推广协会等;也有来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西双版纳州文体广电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等;有像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一样的国有院团,也有北京凌空评剧团这样的民营院团,还有众多的县级院团、文化馆、传承保护中心以及转企改制后的文化公司等,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甚至以街道组织的方式带来了一个鲜活动人的小戏《今又中秋》。这些不同层面的基层院团,真正体现了当下社会的多重面向,是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最基层服务广大民众的生力军。通过会演,我们看到虽然院团“基层”、舞台上的人“基层”,但整体来看会演的剧目品质并不“基层”,为艺术作出的贡献不可小觑。会演剧目以现实题材现代戏为主,正好是各院团集中比对、高下自知的良机。

作为此次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压轴大戏,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创演的苏剧《国鼎魂》以沧桑、壮美、诗意又灵动的舞台呈现赢得了首都观众的阵阵掌声。李莉编的戏,人文情怀浓度高,故事精、深、巧,语言熨帖自然,人物饱满鲜活。杨小青导演也是大手笔,舞台流转自如,空间感、现实感和人物的交织辉映感饱蕴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配合着优美的唱腔、和谐自然的灯光、舞美,二度的展现既大气又文化感十足。梅花奖得主王芳的表演已经是炉火纯青,自然、真切、动人,一举手一投足间洋溢着文脉在人物身上的大美。由山东省诸城市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创演的茂腔《失却的银婚》对人性的开掘深刻,人物鲜活、真切、自然、不概念化,故事充满着别具一格的艺术匠心,观之令人唏嘘。主创团队在创作观念、艺术构思上高度统一,有完整的艺术理念和集体的创作意识。剧中既有顺叙,又有倒叙、插叙和补叙,从编剧的戏剧结构看,这种安排很有难度,把握这样的结构需要较深的功力。从唱念来看,茂腔有茂调,声腔有味道,翻八度上去的设计很贴切,同时也显示出演员的功力。“红艳艳的山楂鼓溜溜,山里的人叫它红棉球。甜甜酸酸的红果果又熟透,可记得同样的时节你人走丢?”充满着浓郁山东方言味儿的歌声一起,这个戏便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加之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使每一个念白、每一句唱词都充满着艺术的张力,直抵人心。这与那些过于关注人物原型的“高、大、上”,却在原型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失却了得心应手的“落地”能力,那些让观众只看到了说教、看到了投机心理,却看不到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动人的故事内容的舞台产品相比,无疑带有艺术上的示范意义。毕竟舞台上的人物是艺术,需要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文化逻辑上的铺陈。

小戏小团风格多样亮点迭出

此次会演延续了2017年小戏组台的艺术形式,从2017年江苏、山东、贵州、云南四省的小戏组台增加到河北、广西、安徽、吉林、山东、香港、云南、江苏8个地方,吸纳了更多的基层院团在首都的舞台上一展艺术的风采。通过观剧,可以看出小戏组台的意义不小。首先,它给予小戏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一个舞台,让其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存在状态;其次,也给那些可能演不了大戏但一直服务当地百姓的最基层的院团或文艺团体一个平台、一个亮相的机会,以兹鼓励其后继工作;再次,也给评论界集中探讨和探索小戏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的理论建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整体看,小戏有小、快、灵的表现特征。所谓“小”,主要是指小戏的内容多写小事件、小人物,视角多是小切口,长度上又都很短小。所谓“快”,是基于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其创作周期一般较短,反映当下生活迅速、快捷,且表演的形式较为欢快。所谓“灵”,则是其艺术样式的不受拘束性,比如扮演自由、搬演方便、内容与表现形式都比较灵活等。为此,这样的小戏一般为广大民众所喜欢,尤其适合下乡惠民、进社区、进工厂等地演出。但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一部好小戏的难度毫不逊于大戏,有时候可能还要难于大戏,因为它要在有限的时空里交代清楚故事的起承转合、设置好悬念与包袱、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清楚激烈的矛盾冲突等,同时表现形式上要有情趣、有机趣、不烦琐、不累赘等,舞台表演还要巧妙地运用或创造好戏曲程式的适度表达等,一如当下的小品、相声,讲好了当然有掌声,一旦挑不起来立马就冷场。目前,小戏的创作理论和评论话语都比较缺失,这和很多人不重视小戏有一定关系,觉得它“小”,担负的功能似乎也不大。很多创作者也常常只是拿小戏作为自己入门的练笔,事实上是看小了也小看了小戏。从这一层面看,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之小戏组台的意义拥有着目前还难以估量的深远潜能。

以此次会演的小戏为例,大部分小戏都来自于最基层的小院团,体现了多样的艺术风格。比如以喜剧幽默见长的吉林二人转《会高旗》、拉场戏《新二大妈探病》,主创人员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形式翻新给观众以新的艺术认知;山东柳琴小戏《桃花缘》、吕剧《社区新风》则通过展现生活片段透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折射普通人和大时代的关系;安徽坠子戏《套路》讲述的是精准扶贫打假的故事,充满了对比、误会、悬念、双关和幽默,饱蕴着浓郁的剧种特色和地域文化;广西的彩调剧《我是你爸爸》,从寓意到结构再到呈现方式、演员表演,达到了悲剧喜演的教科书高度;香港小戏组台《黛玉入府》《潞安州》《双阳宫主·追夫》《群英会·小宴》等重点突出了经典折子戏在孩子身上的鲜活呈现;云南的花灯小戏《火红的梨园》、彝剧《桂花表妹》、花灯小戏《大喇叭小广场》和傣族章哈小戏《西双版纳的黎明》四个小戏则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一戏一格的艺术品质,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基因。与其他省份的小戏组台相比,多数小戏善于以喜剧为主基调去博取观众的掌声,但江苏省的锡剧《丫丫考零分》《今又中秋》《扁头不在家》、淮剧《良心》、徐州梆子戏《叫你一声大姐》几台小戏走的不是喜剧路线,主要倾力于情感共鸣,却特别抓人、动人。这主要得力于主创团队的清醒认知,着眼点都在平常百姓身上,是真的在跟百姓同呼吸、共表达。视角虽然向下,但是提供给观众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所关注的题材、人物以及艺术细节都是值得称赞的。

会演暂时告一段落,但演出引起的话题热度与社会影响力并未落幕。由于顶层重视与政策支持,它予以基层院团的支持与影响将会持续发酵,基层院团的戏曲事业将会在全国各地遍地生花。言为心声,曲为心志。会演中的各个基层院团,用心、用力、用智地将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进行了精心的雕琢,从剧情、唱腔到演员表演,很好地反映了当下基层院团的艺术水平。整体看传统戏浓厚、纯粹、有筋骨,新创剧目也有章可循,呈现出尊重传统、尊重生活、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良好作风。特别是那些有深厚班底的院团,在艺术发展上呈现出技、艺、人多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2018-08-20 □景俊美 1 1 文艺报 content32517.html 1 尊重传统 尊重生活 尊重艺术创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