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美】李海燕著,修佳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心灵革命》2007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的英文原版,副题是“1900-1950中国爱情的谱系”。中译本的副题里,在“中国”前面加了“现代”两个字,读起来更顺当,意思也更明确了。但实际上,这本致力于梳理、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爱情表达及相关的社会、学术舆论的著作,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对覆盖在情感、情绪和爱情这些措辞及其所指内容之上的“现代”信念和“现代”修辞进行剥离。 在作者看来,正是由于种种后起的理念假设悄悄地固化成了一种滤镜或取景框式的认识前提,才使得今天的人们常常难以辨明自清末的文学书写中就已开始凸显的一个事实:中国人对新的个人身份和社会秩序的寻求、探索,是与情感的表达在文学和社会话语中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紧密伴随的。美国人类学家苏拉米兹·波特从对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的田野考察中得出的一个有名的学术观点——个人的情绪、情感在中国并未像在西方那样被当作社会秩序的一层基础来看待,更加重了这种遮蔽。 为了解除这种遮蔽,《心灵革命》以情绪、情感和爱情为轴线,通过解析一连串典型的文学和理论文本,重建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三个时段的鲜活历史语境。这一语境的呈现,不仅足以印证:“爱既非全新的舶来品,也非纯粹的土特产,而是一个杂交生产的能指。”而且,也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话语的形态变迁,精细地还原到了启蒙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三大社会思想潮流在各个具体的历史节点上既交织、又颉颃的三角阵中,进而揭示出夹峙在传统与现代、群体与个人、英雄化与日常化以及灵与肉多重纠结之间的大我之爱与小我之爱、“爱国之爱”与“浪漫之爱”的复杂张力。 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雷蒙·威廉斯用以指称定型前的“世界观”或积淀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特定概念“感觉结构”,借取并改造而成的“儒家的感觉结构”、“启蒙的感觉结构”和“革命的感觉结构”这组术语,在《心灵革命》中,分别对应了古代和近代中国文艺中的“情教”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的反传统的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表现、大革命高潮时期兴起而后又多有发展的“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两相对应之下,三种“感觉结构”作为三种情感话语的经验背景与价值依据这层关系,得到了明晰的阐释。 单看全书整体的篇章架构,分七章三大部分依时序论列20世纪开初50年爱情题材创作的《心灵革命》,很容易仅仅被当成一部断面剖析型的专题文学史。密集征引西方学术文献且频繁穿梭其间的论述习惯和行文风格,也可能会吓退一部分读者。即便如此,针对许多具体文本,如明清“情教”运动三大代表作冯梦龙《情史》、汤显祖《牡丹亭》、曹雪芹《红楼梦》,鸳蝴派小说的滥觞作吴趼人《恨海》和名作徐枕亚《玉梨魂》以及王钝根等人的短篇作品,还有蒋光慈、丁玲、茅盾、陈铨等人在“革命加恋爱”小说风行之际的创作与论争,书中所作的解读和重评,都非常深切,也很有新意。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作家似乎只能把情绪、情感和爱情处理成作品里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佐料或添加剂的当下,这样一部深究情爱话语的文学大义和历史担当的严肃学术著作,实在值得有心人认真一读,以作参考。
《如何写影评》,【美】蒂莫西·J.科里根著,宋美凤、刘曦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6月出版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影评写作教科书,作者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专事电影研究及教学多年,同名教材的第6版曾在2009年出过中译本。最近这版中译本,源自2012年该书第8次修订版的英文版。恰如中译本审订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确切而言,应该称为“如何写专业影评”。因为它整个内容的设定,是面向美国大学里电影系的学生中有志于写出好的专业影评的那部分人的。换句话说,这是为电影专业的科班人士服务的一本教材。它旨在指引读者如何分析和评价一部影片,并且将这种分析和评价尽可能提炼得在专业认知上中规中矩、在形式表达上独具个性,最终再落实成有相当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一篇影评文章。 全书共七章,完全依循了从认识文体、了解对象,到领会原则、掌握细节,再到实际操作和打磨修缮的“知而后行、行则求工”的逻辑顺序。第一章“关于电影写作”,把影评写作的目的一举高标在深化观影感受、说服他人接受自己判断、介绍相关电影知识或对比相关影片、联系其他文化领域阐明电影文化根基的专业水准线上。第二章“想·看·写”,交代为写专业影评而需要在观影过程中履行的想法(带着明确的问题关注影片的特定方面)和做法(及时记笔记)上的具体事项。第三章“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对影评写作必备的电影语言及电影技术知识及其运用原理,给予精练的说明。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把如何确定一部影片的主题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而为此作者推荐的思路是:从判明主角是谁以及主角周边的人物和情节关系是怎样的入手。 第四章“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匹配着作者从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遴选出的范文,一一展示了电影史、民族电影、类型化、作者论、形式主义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几种影评文章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领。这一章也是全书的核心,从中可以看到的内容不只关乎影评本身,还牵连着当前美国文艺评论的整体气象。第五章“写作风格与结构”,深入到影评写作遣词造句和段落安排以至篇章款式的润色和修改、校对等细节层面,足见长期教学实践的点滴累积之功。第六章“电影研究”,概述进行专业电影研究的一般流程,特别细讲了从书刊和网络搜集资料的途径和处理资料的办法,也附有范文。第七章“文稿的形式”,列述在英文专业媒介上刊发影评的各种格式要求。 《如何写影评》虽属教材,但原著和译笔都一样清通浅白,绝无佶屈聱牙的理论推演或叠床架屋的术语堆砌。正因此,对于经历过一波国产电影的衰退,而现在重新又面对影视大潮的冲击和包围的我们,它或许更有别样的一种阅读价值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