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内在联系

——评张智华著《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

□田 晔

宋代笔记小说是中国笔记小说的重要部分,数量和内容都较为丰富。宋代笔记小说含有大量平实的生活情节,具有多元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网络时代,优秀的中国笔记小说被改编为戏剧影视,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IP。在此背景下,宋代笔记小说需要放置在戏剧影视这一新视角下进行系统的探讨。学术界关于宋代笔记小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旧是薄弱环节,张智华教授历经20年的研究,完成了《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一书。《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角度新颖,具有学术积累以及实例分析,结构清晰,用全新的视角系统探究了宋代笔记小说的时代特征、艺术形象、审美价值、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及其与戏剧影视的关系。

多元化与独特性

宋代笔记小说内容和表达方式多元化。《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一书,从艺术形象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分别从精灵形象、文士形象、商人形象、妇女形象进行阐述,在内容上厘清了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与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了结构艺术、虚实艺术以及语言特征,从表达方式的维度上进行探讨。

宋代笔记小说艺术形象的聚焦点多元化。作者从两个方面看待艺术形象,既分析其特色的一面,又注意到其弊病的一面,艺术形象更加全面。例如,宋代笔记小说的妇女形象有褒有贬,不仅凸显出宋人温文尔雅的时代特征,还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问题。同时,艺术形象多样且意义不同。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四类典型的艺术形象,针对每类艺术形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划分,归纳出不同的精灵系列。比如,在谈及精灵形象时,通过对四类精灵形象的分别讨论,引用宋代笔记小说的内容,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进而分门别类地总结出特点,分析其中的用意,有力地论证了精灵形象与回归原形之间有其形象特征的内在联系,精灵形象通常带有人情味。可以看出,作者清晰地论述了这类形象的本质与核心。

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宋代笔记小说在历史的脉络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对于 “三言”“二拍”和《水浒传》系列戏曲、小说及其影视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采用列表的方式,将两者进行比较归纳来说明宋代笔记小说的影响以及主要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宋代笔记小说的特殊地位。

融合与建构

该书将宋代笔记小说横向分类,结合了两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艺术、民俗等方面情况;采用案例分析与宋代前后的作品纵向比较,进而梳理出宋代笔记小说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特点。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遇合,从不同层面解读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关系是必要的。

作者将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相融合,把宋代笔记小说的特征引申到戏剧影视叙事中,这是之前的研究均未涉及的,该书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比如,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文士形象大多用其一生的重大事件或主要事件来塑造,其中有些具有人物列传的特点。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根据宋代法医名师、世界法医鼻祖宋慈笔记《洗冤录集》改编,表现了他从事刑狱审勘的一生,填补了古代清官破案戏中的两个空白。宋代笔记小说的“直缀”、“横切”就是戏剧影视中的“串珠式结构”、“多线结构”,拟实与表意、语言的韵味与和谐同样也在戏剧影视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在城市的都市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表现出一种走向大众的趋向,它植根于生活具有写实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观众喜闻乐见。宋代笔记小说在艺术形象上把控深刻,促使在戏剧影视作品中塑造出典型的形象,凸显出的氛围打通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具有改编为戏剧影视的潜质。

宋代笔记小说依托于艺术形象和结构特征与戏剧影视相契合,作者从边界之间找寻切口,进行重组与建构。由宋代笔记小说谈及戏剧影视,并又反作用于宋代笔记小说,多领域的角度不仅为宋代笔记小说开拓了垂直领域的固有思路,还在迭代升级的时代中为戏剧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比如,传播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有关海洋文明,从另一个方面倡议“一带一路”,宋代海上贸易以及宋代笔记小说中的海商形象具有一定的受众。由于海洋长期处在陌生的阶段,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宋代笔记小说出现了大量商人形象,展现出商人的多面性以及复杂性,同时海上贸易发展繁荣,促使海商形象不断壮大,作者提出这类典型特点可供戏剧影视层面进行细致的挖掘。同时,各类古装剧盛行的时代,对于宋代笔记小说的借鉴与改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文化与创新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一书不仅具有翔实的内容,而且指出了明确的线索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仁、义、礼、智、信是重要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促进戏剧影视的创新。

首先,宋代笔记小说表现了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作者以文化的“和而不同”为准则,从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比如,精灵形象之所以如此繁荣,是由于中国精怪文化以及佛道二教作为底蕴,同时与充满幻想的民族精神及作家有意求奇的创作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戏剧影视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武术、儒家文化、草根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既加深了影响记忆,又凸显出鲜明的文化内涵。戏剧影视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些作品甚至架空历史,凌驾于价值取向之上,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如何把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转换为戏剧、电影、电视产业?作者以宋代笔记小说为基础,点、线、面层层深入论证了这方面内容。

其次,戏剧影视不只是依靠笔记内容,是在笔记的试听特性基础上再创造。关于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戏剧影视行业的创新能力,书中给出了明确的论述。在新旧两版《水浒传》中,作者不单例举了历史依据,更是将这两版进行对比分析,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维持历史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把两者的优缺点、得与失一一列出来,重点阐释文化创意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我们应该遵守戏剧、电影、电视的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正是戏剧影视从业者应该做到的,也为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可能。

该书秉承多元与独特、融合与建构、回归与创新的理念,在戏剧影视这一视阈下,评析宋代笔记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特征,挖掘其发展演变历程,强调两者的关联。面对“互联网+影视”的大背景,影视行业深陷同质化题材的沼泽,宋代笔记小说承担了历史责任,影视从业者可以在有理有据的资料中进行创新,在文化思考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8-08-29 □田 晔 ——评张智华著《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 1 1 文艺报 content36193.html 1 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