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诗人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洋诗歌写作

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9月6日至8日,由诗刊社、《文艺争鸣》杂志社、中国诗歌网、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太仓市文联联合主办的2018年海洋诗会暨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研讨会在江苏太仓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及20余位诗人、评论家与会,探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繁荣海洋诗歌创作。研讨会由《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主持。

白庚胜在讲话中说,我们国家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一带一路”为我们带来了更大范围、更亲密的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这为诗歌创作开拓了广阔的话语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诗歌写作的疆域,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的优秀诗篇。

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关于海洋的书写也是由来已久,此次活动正是聚焦海洋诗歌的创作。李朝润、罗小凤、吴辰等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洋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海洋所蕴含的丰富创作资源值得诗人们不断去书写。面对已成为日常的陆地叙事,海洋叙事更可能发挥其陌生化的力量,促使人们对自我、对世界进行全方位的认知更新,而在这种更新之后,新的变革性的诗歌美学也将会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梁晓明、何言宏、海岸、蓝野等谈到,只有在内心与海洋亲近,才能充分体会到海洋的丰饶,从而写出关于海洋的优秀诗作。海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生命,是那样神秘优美,那样动人心魄。宽阔的海面让我们陷入深沉的思索,起伏的海浪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我们总是能够从对大海的观察中获取对社会、人生、自我的深刻认知,收获诗歌创作的灵感。

臧棣、王学芯、骆家、慕白等认为,从“陆地”到“海洋”,从“确定感”到“漂浮感”,我们在创作海洋诗歌时,观察世界的视角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诗诞生已有百年,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们敢于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题材,保持对世界的开放性想象,保持对各种可能性的渴望。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经验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诗歌写作的信心,激活新的诗歌想象力,以鲜活的词语加以呈现,使新诗不断行走在对现代性执著探寻的道路上。卢卫平、龚璇、雷霆、寿州高峰等谈到,诗歌创作要保持独特的个人感受,诗人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注意从“个人情绪”中跳出来,融入时代、社会,抒写人民的精神面貌。

活动期间,诗人们还参加了诗歌朗诵会、浏河镇采访等活动,并创作了有关海洋的诗作。主办方将根据这些活动的成果,编选《当代海洋诗选》《当代海洋诗歌论文集》。

2018-09-26 1 1 文艺报 content45061.html 1 诗人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洋诗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