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第三届中国影视编剧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

专业决定成败 原创刻不容缓

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影视编剧高峰论坛——“提升影视原创,编织文化丝路”主题论坛9月11日在浙江宁波慈溪举行。中外知名影视界人士汇聚一堂,对如何提升影视编剧的原创水平,如何寻求并保障中国影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评析;对鼓励编剧发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秀传统,着力创作反映时代气象与气派、塑造时代形象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等使命问题达成了共识。

如果作家是颗种子,生活和人民就是土地

1983年,曾编剧了《上甘岭》《党的女儿》《刘胡兰》等经典作品的林杉,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并出任了首届与第二届会长。林杉曾两次到朝鲜,在部队生活了200天,采访了57名指战员,32位连长,最终写出了不畏强敌的中国军人的经典银幕形象。“今天我们就是要传递好这样的接力棒。”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编剧王兴东表示,生活是无字的剧本,“好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电影剧本是细节的艺术,不到生活中去,是找不到那些价值连城的细节的”。他希望通过中国编剧高峰论坛的举办,能倡导更多的编剧投入到生活中去,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使命付诸于行动。84岁的王晓棠在开幕致辞中肯定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近年来鼓励编剧们的原创成果和业绩,并深情赞扬了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编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申发展影视行业的根本:“没有剧本哪有影片和电视?没有优秀剧本,哪有优秀的作品?”

“作品的厚重感,就在于这个作品的来源有着非常深厚的生活根基,如果说作家是颗种子的话,生活和人民就是土地。”编剧谭仲池表示,他是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去创作的,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而人民和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一本真经,每一个编剧都要把深入生活当作自己的信仰去做。”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不需要再强调的常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表示,如果不深入生活,要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是不可能的。编剧周振天谈到:“生活给我的馈赠、启发,我是无以言表的。”他提出:“一个编剧应该从自己传统的DNA里确定文化属性,从生活中提炼出生命体验,从悲欢离合和奋斗艰辛中确定自己的价值标准,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印度知名电影制片人,将《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等印度电影引进中国市场的帕萨特·谢迪谈到,印度24岁的女剧作家从新闻报道中获得灵感,又历时6个月采访研究,最后与导演一起对剧本进行了两年半的打磨,才终于完成了《摔跤吧!爸爸》剧本创作的背后故事,道出了生产一个“好故事”的真谛,即只为讲好一个故事而深入生活的“耐心”。

影视评论人谭飞建议,年轻的创作者们应该多听听老艺术家们的声音。所谓“年轻”应该是指“有生命力”,“用自己的脚,走在国家的土地上,创作出来的东西就是有生命力的”。编剧赵葆华呼吁,中国电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一个关乎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命题就是关爱编剧,“对编剧有多大的关爱,中国电影就会有多大的希望”。

编剧要有专业精神,“暗物质”造就世界的辉煌

除了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外,尊重编剧的专业精神与编剧艺术的规律也成为本届论坛热议的话题。陆红实认为,当下行业里出现的有些“剧本很好,但剧作很差”的问题恰恰在于,有些导演、制片人甚至演员没把编剧当作艺术,很多“外行”去写剧本,很多剧作“有故事没情节,有角色没形象,有台词没对白”,解决方案还是要“回到常识”——编剧艺术是存在的,编剧牵涉到技巧,要有专业精神。对此,媒体人李星文认为,近两年影视创作中的追风“大IP”潮流占用了很多资源,成功者却凤毛麟角,“我们要警惕年轻创作者用脑洞和修辞取代生活,用日更一万字的写手式商业写作模式取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做法”。

“更可怕的是,靠抄袭而写出‘爆款’剧本的编剧,凭这种能力也能获得某些群体的认可,获得某些资本的追捧,体现了原创力的贫弱。”编剧余飞感慨道。编剧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如同组成宇宙的“暗物质”一样,不可见但大量存在。影视行业的作品百分之百来自编剧。在资本市场的冲击下,要实现提升原创、发展原创的目标,编剧们一要拥有艺术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判断决定创作方向,二要制定符合个人创作规律的流程,三要懂得自己的创作心理,学会在向现实有所妥协的同时,坚持原创的信仰不可妥协。惟有如此,最终才会让人们知道,是暗物质造就了整个世界的辉煌。编剧束焕认为,编剧的责任是拿出一个好剧本,但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要是一个好故事,从好剧本到好故事,中间有很微妙的差异。剧本不是不可以改,编剧的问题是习惯于将自己隔绝在影视制作的流程之外,只负责前期创作,这就导致编剧失去了对剧本的控制权,而对剧本掌控的权力,本应掌握在懂行的人手里,掌握在好编剧的手里。剧作中心制强调在尊重专业的前提下,编剧应该掌握整个制作的动态平衡,这才是对编剧专业话语权的有效提升。“剧本不是一种图纸,好剧本首先是原石,切割成什么样的钻石,我希望这个权力掌握在编剧的手里。”

在此议题下,周振天、郝岩等许多知名编剧还提到了保护著作权,为影视剧编剧维权的心路体会。“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尊重原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法律修养,惟有原创才是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王兴东希望,国人在享受电影成果的时候,要饮水思源,尊重编剧的专业与原创的重要和神圣:“电影事业是编剧的发现、导演的再现、演员的体现、美术的呈现、摄影的表现、制片人的实现”。周振天将影视作品成品比喻为“冰山一角”,认为“真正能让它显现出来的是海面下巨大的冰山”,而海面下这巨大的存在则恰恰反映出一个编剧的专业积累与人生底蕴。

迎合不如引领,写出无愧时代、良知的作品

编剧韩志君认为,艺术创作不是百米跑,它是马拉松竞赛”,编剧应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有重量的生活,就是我们作品的压舱石,有了它,作品才能站得住立得稳,编剧黄亚洲认为,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编剧要恪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不能用天马行空来取代历史真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长曲士飞表示,一代编剧有一代编剧的困境与担当,新时代有新问题,但赢得市场不应以降低精神追求为代价,文艺工作者应当用优秀的作品引导观众,而不是用差的作品去引诱观众。他强调,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的精神追求也在提高,影视创作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因此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编剧王浙滨向青年编剧发出倡议,建议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急于出作品,而要像老编剧老传统一样,踏踏实实到生活中去,这才是创作未来的基础。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向那些时代的楷模、原型人物致敬,他们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是产生优秀剧本的源头。编剧宋方金坦言,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探寻改善影视行业的良方,最终在与同仁的讨论中,他得出,除了剧作中心制,另一个良方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不是一种题材,而是一种创作态度”。

此外,编剧陈彤、温豪杰、张勇、朱睿等纷纷表示了对盲目追逐市场、追逐“数据变现”等行业乱象的担忧,表达了要抵制“文化快餐”,“安静写剧”,坚守艺术创作的初心,恪尽编剧本分,努力为新时代交出更多作品的拳拳心意。

(路斐斐)

2018-09-26 第三届中国影视编剧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45084.html 1 专业决定成败 原创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