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胡世宗日记》:

时代在作家心灵上的投影

□吴玉杰

《胡世宗日记》时间含纳1960年至2015年,作为个人的生活流,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形成历史的链条。不同的读者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各取所需,形成对日记的多向度回塑,达成文本解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再创造。

个人历史与个人眼中的历史构成历史的多样态存在。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与这些经历密切相关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身份(作家、军人等)在半个世纪的日记中零存整取,每一天似乎都存在散在性、碎片化,但每一天的记录则汇成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可以洞察作家为人民而艺术的精神追求、严格自我锤炼的人格养成以及文化艺术融汇的兴趣所向,又显现出人生的整一性。每一天的生活是属于当下的,同时它又是历史的,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生活流的历史链条,发现内在的逻辑与发展的动向。作家记录自己的生活,更是记录时代影响之下的生活。从主观视阈看时代,作家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时代在作家心灵上的投影,即成为作家眼中的历史。他尊重历史真实,观照心灵真实,时间越是久远,《胡世宗日记》史料性的密度与纯度越彰显出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从症候阅读的角度可以探求日记原生态的私密性与出版文本的公开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原生文本有删减之处,出版文本有作家自己的考量。我们可能无从知晓原生文本到底如何,但从出版文本的缝隙中,却可以窥见它一定的来路和选择。

无论是个人历史,个人眼中的历史,抑或是原生文本被删减的历史,都给读者留下巨大的阐释空间。每个读者由于前理解与期待视野的不同,他从日记中拿来、索取、抽炼的“历史”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人的奋斗史、一位作家的成长史、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名军人的精神史,我们也可以概观当代文学发展史(重大文学事件等)、作家交流史(诸多作家往来信件等),乃至于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外交史等等。当然文学批评家可以把胡世宗日记与作家的其他创作进行对照性与互文性阅读,可能更有利于文本的进一步阐发与深掘。总之,《胡世宗日记》好像是“史料库”,为需要的读者提供各种可能。读者各取所需,为己所用。

如果细细品味对胡世宗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处女作《给阿拉伯的小朋友》在日记中的地位,我们还可以从日记中抽纳出一个小朋友、一个作家、一个国家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1958年8月17日献给阿拉伯小朋友的友好诗篇,开启了一个人少年时代与世界交流的历史。8月17日,处女作日,反复被记录、被书写、被感动、被纪念的日子,他说:“每到这一天,我都会用各种办法给当年发表这首诗的责任编辑彭定安先生打个电话,向他表示我的感激之情”。这首诗站在中国看世界,诗的稚嫩,显现出一个中国小朋友对阿拉伯小朋友的真诚声援。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青年时代作家通过阅读俄国文学、社会主义国家文学,观看这些国家的电影,与世界交流。1970年代末开始的中年时代,他通过阅读英美文学、观看英美电影,听取关于英美诗歌状况的报告,与世界交流。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中外诗歌的研究与交流活动逐渐打开视野,让他进一步领略丰富的世界文学。他在国内与美国诗人、日本诗人面对面交流,在韩国与韩国诗人进行对话,中国作家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不断敞开,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的重要形象不断被塑造。而当诗人环球旅行与文化观光的时候,他更站在世界看中国,一种自豪感悠然而生。从一个小朋友站在中国遥寄情思给阿拉伯的小朋友,到一个中国作家站在世界看中国,视点的变化随着空间的敞开而不断显现出历史的穿透力。在这里,历史的多样态存在与期待视野的多向度回塑再次拓展了文本的文化时空与审美时空。

2018-09-26 □吴玉杰 《胡世宗日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45101.html 1 时代在作家心灵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