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金不换豫剧牛(得草)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戏曲喜剧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鹤壁市委宣传部部长于燕、鹤壁市文化局局长刘炳强以及著名豫剧丑行表演艺术家金不换与会,来自全国的戏曲专家和代表性丑行表演艺术家等20余人围绕金不换和牛派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不换是豫剧牛派创始人牛得草先生的亲传弟子,长期以来坚持传承演出牛派经典剧目,同时结合自己的表演特色坚持进行“芝麻官”系列新剧目的创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而独特的“牛派金韵”。金不换是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长期坚持带团在基层城乡演出,在广大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他还非常注重借助电影、电视等媒体进行传播和推广,在全国都有非常广泛的观众群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表示,金不换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将牛派的《唐知县审诰命》进行了精准传承;同时创作出“芝麻官”系列新剧目,演出于舞台,拍摄成影视剧,让牛派艺术具有了更新的时代感。从牛得草到金不换,从《唐知县审诰命》到“芝麻官”系列,鲜明体现出了戏曲流派艺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创造力,这种持续的艺术实践正暗合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使命,是传统戏曲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再创造的成功个案。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认为,牛派艺术是豫剧的一个重要流派。牛派艺术在创作上体现人民性,在表演手法上注重“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因此极具观赏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金不换嗓音得天独厚唱念俱佳,表演谐而不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特色。从事舞台艺术表演工作34年来,金不换为传承弘扬牛派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豫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说,牛得草先生所开创的牛派丑角艺术是豫剧的重要流派,牛派丑角大胆突破角色限制,用丑角扮演正面人物,以机智取代卑琐,以诙谐幽默取代低俗搞笑,以独特的唱腔身段塑造正面人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金不换对豫剧牛派丑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钮骠回顾了金不换拜他为师以及他帮助金不换排新戏的过程,他谈到,金不换的唱工条件优厚,嗓音高亢响亮,能唱豫剧多种流派的唱腔,这是他的优长和强项,金不换也在他的戏中尽情地展示了自己之所长。金不换化昆、京技艺于豫剧,始终没有脱离豫剧本体之美,坚守着豫剧特色,这点是可贵的。希望金不换能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用健康向上的戏不断给观众带来欢笑。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金不换继承和发扬牛派的传统,完成了“芝麻官”清官系列的创排,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牛派丑角塑造的正面人物,都是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当代中国的戏曲舞台呼唤喜剧艺术。喜剧的创作和演出,特别需要智慧、需要胆略。牛派艺术家做出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上海昆剧院导演沈斌认为,金不换自幼师从牛得草先生,得到牛派真传,又拜钮骠先生与朱世慧先生为师,吸收京昆表演艺术的精髓,丰富了牛派表演艺术,在博采众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牛派艺术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期望“金牛派”能够早日确立。
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认为,金不换从艺数十年来,领衔主演了近30部以丑行为主角儿的大型剧目,极大地丰富了豫剧和中国戏曲的丑角戏剧目,为豫剧和中国戏曲丑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剧作家齐飞称金不换为“梨园耕牛”,他说金不换有“三忙”:忙演出、忙对牛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忙新剧目的创作。以金不换今天的艺术功力、社会影响和拼搏精神,希望他今后能推出一部好听、好看、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牛派作品。
剧作家陈涌泉认为,金不换是当今丑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从“审诰命”到“斩诰命”,他继承并发展了牛派表演艺术。他创造了“七个最”:保留剧目最多、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最多、拍摄的戏曲电影最多、最接地气、最有活力、最受观众欢迎。他对金不换提出两点期望,一是能排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艺术精品;二是多收徒弟,薪火相传,把牛派发扬光大,进而早日创造属于自己的“金派”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认为,金不换是河南豫剧的一面旗帜。他继承了牛得草先生的艺术与传统,开创了以豫剧丑行挑班的胜景。他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不仅给观众带来笑声,更呼应着百姓伸张正义的审美需求。一年近400场的演出不仅让河南老乡爱上了豫剧,也让全国的观众知晓了豫剧的丰富多彩,为豫剧成为全国地方戏第一大剧种作了卓越贡献。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认为,当前豫剧丑角艺术除牛派以外普遍式微的原因有四:一、豫剧整体上“阴盛阳衰”;二、从事丑行,对演员有较特殊的要求;三、丑角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不佳;四、剧目生产环境的制约,导致目前豫剧丑角剧目较少。传承和发展豫剧丑角艺术,应该以豫剧丑角牛派的优秀弟子金不换和以金不换为首的鹤壁牛派艺术研究院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出一批豫剧丑角牛派优秀新创剧目,培养一批牛派艺术青年人才,搭建一个全国丑行艺术交流展演平台,利用新媒体扩大豫剧丑角的艺术影响力。
金不换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与中国喜剧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认为,河南豫剧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与它各个行当齐备有关。从牛得草到金不换所代表的丑角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行当。它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喜剧精神。在西方戏剧美学中,悲剧与崇高联系在一起,而喜剧是与滑稽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戏曲不是这样,喜剧能够在滑稽中表现崇高。“优孟衣冠”以来,形成了宝贵的传统。金不换演出的“芝麻官”系列,剧中的丑角喜剧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用丑角塑造的这些人物淳朴平易,幽默有趣,有乡土气,接地气,不会出现“高大全”的状况,因而更受观众欢迎。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金不换豫剧牛派丑角艺术形成了戏曲艺术领域最有草根精神、百姓情怀和喜剧感觉的标志性演出,构成了中国当代喜剧文化的主要板块和重要色调。牛得草、金不换师徒的“七品芝麻官”系列,将中国戏曲的喜剧传统从吝啬鬼形象演进为正义官吏形象,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喜剧的荒诞延续了关汉卿“将贪官污吏都杀坏”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豫剧喜剧最为轻松自在也最为严肃正义的新开拓。金不换牛派艺术喜剧的立体传播,在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标志着中国喜剧学派的勃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金不换的《七品芝麻官》及其系列喜剧有两个问题关系到对喜剧美学的思考:一是喜剧创作问题,今天大众喜欢喜剧,但是优秀的喜剧作品奇缺;二是中国戏曲喜剧精神的独特性:中国喜剧中的“丑行”未必是被批判嘲讽的对象,有时反倒是正面歌颂的主角(英雄),甚至可以称之为“歌颂喜剧”。这与西方喜剧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喜剧的“新创造”、“新叙事”、“新智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施旭升认为,对于喜剧艺术来说,既需要有品格、品质、品位,更需要经得起品鉴和品味。一、喜剧(尤其是戏曲丑角戏)虽属下里巴人,用意在逗人一乐,但是笑自有“品”,豫剧牛派丑行艺术之笑其实是让人能够深深品味的,有嚼头、有内涵。二、喜剧有真品和赝品之别,真品之喜剧,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赝品,也就是假喜剧,往往只是宣传品而非消遣品。从牛得草到金不换都深得观众喜爱,显示其喜剧属真品无疑。三、喜剧是精品还是次品,是营养品还是麻醉品,也就是“品”之高下。这既涉及品格、品位,也关乎喜剧之品质。牛丑艺术无疑属于精品,创造喜剧精品更是金不换永远的艺术追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谈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于喜剧的认识和研究都远远不够。传统戏曲中丑行角色在演出中往往只处于陪衬地位。新时期以来,牛得草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以丑角挑大梁,表明新时代对人的重新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喜剧新样式和喜剧精神已重新确立。金不换继承牛派丑角艺术并加以发展,他的艺术实践正与戏曲的现代精神相吻合。只要他积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打磨旧作,推出新作,留下更多的舞台精品,未来前景必大有可观。
金不换与牛派经典剧目的艺术特色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表示,《七品芝麻官》是一部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好戏,这出戏诙谐幽默却不低俗,展现了中国官场上文人的智慧。不论是一个剧种还是一名基层艺术家,都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传统表演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以人民喜爱的审美风气为导向,一切为老百姓服务,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的精神,这样的艺术,其社会效益和价值才不可估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孔培培认为,金不换塑造的经典舞台艺术形象,具有如下艺术特征:一、巧妙利用故事的悲剧性铺陈与丑角的喜剧性表演之间的矛盾,完成戏剧思想表达。二、充分利用对人物外形的丑化塑造与对人物内心的崇高表现之间的反差,丰满人物形象。三、通过不断突破行当表演局限、拓展丑角表演手段,完成个人艺术风格的确立和流派的传承发展。
与会专家还对传统喜剧与京剧、外国喜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次研讨会比较全面深入地对金不换及牛派丑行表演艺术、中国喜剧美学精神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也对金不换未来的创作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待。同时,此次研讨会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新流派研究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