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作品

重阳节的格调

□韩振远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如果将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做比较会发现,春节最喜庆,红红火火,张灯结彩,浑身上下都充满笑意。清明最哀伤,细雨蒙蒙,柳絮飞扬,带给人的是丝丝愁绪。端午最伤感,天渐热,树渐绿,悼先贤,驱祟邪,带给人的是无尽的哀思。中秋最美满,天朗气清,晧月当空,团圆的日子带给人的是浅浅的笑意。重阳是最具个性的节日。紧随中秋而来,秋更深,天更凉,风更萧瑟,才过去十多天,大地苍茫,黄花凝霜,晚烟笼细雨,新雁咽寒声,带给人的,有对秋的眷恋,对冬的畏惧,有怀乡之情,思亲之叹,更多的是随秋风飞扬的思绪。

在我看来,重阳节是格调最高的一个节日。如果说每个节日都有主色调,那么,春节是喜庆的大红,清明节是朦胧的新绿,端午节是浓郁的墨绿,中秋节是璀璨的金黄,重阳节呢?是淡淡的浅黄,带几分深秋况味,飘几丝薄薄云烟。菊花的高洁,落叶的沧桑,被诗人用思绪交织,能吟成清新高雅的诗句,经画家用水墨调和,可描作浓淡相宜的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用一种特定的美食增加气氛,庆祝节日,又犒劳肠胃,节日气氛之间,就氤氲出几分油烟味。重阳节是与美食无关的节日,与中秋一样被称为素节,却连月饼之类的特定食物也没有。在秋风落叶、遍地黄花中,怀乡思亲,品味重阳之意趣,感受生命之轮回就足够了。

唐朝诗人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每至重阳节,总会一遍遍地想,茱萸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让文人们一次次寄托思乡怀亲之情,查相关资料才弄清:这是一种带有淡淡药香味的植物,如春节之柏枝、端午之艾叶一样,可以驱病避邪。没有了茱萸,重阳节还有菊花、美酒和满眼的秋色。在诗人们看来,菊花孤标亮节、高雅傲霜,代表着名士风流。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黄花,就成为文人清高傲世的标识。有菊花美酒,诗人抒怀,重阳节才带上几分高洁,弥漫出几分酒意,飘拂着几分闲逸之气。

东晋诗人陶渊明孤傲颖脱,超然物外,将重阳节过得飘逸潇洒。这天,秋菊盈园,黄花灿烂,陶渊明在茅庐旁采得菊花满盈,端坐良久,苦无酒饮,远远望见一位白衣人飘然而至,走近了,才知道是江州刺史王弘来送酒。有了酒,陶渊明临菊启坛,醉卧黄花下。这场景不知羡煞多少文人墨客。诗人杜牧过重阳之际,正是失意之时,说的更直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好像不菊花满头、酩酊大醉,便对不起这样美好的节日。诗圣杜甫重阳登高时,心情同样不太好,诗句带着几分苍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之意跃然,将重阳节带入另一种境界。无论怎样的心境,怎样的诗句,有这么多诗人吟菊花、品美酒、咏重阳,古代的重阳佳节就格调高雅、诗意满满。

秋意已深,遍地洒金,重阳本身就是香醇的美酒,可催诗意,可抒情怀,过完后,诗人们仍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接着过,古人把这天称作“小重阳”。虽不算节日,对于诗人们来说,一样可以赏菊饮酒,品味秋的况味。李白曾有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似为菊花叹息,实发胸中快意。

我住的小城,每到重阳节,附近的村子会连唱三天大戏,搭起戏台,请来名角,为老人的节日助兴,有几年还支起大锅,做好热腾腾的羊肉泡,村里老人可凭票免费连吃三天。去年,我陪北京的一位客人,恰好住在附近宾馆,听得外面乐声悠扬,不知道怎么回事,赶过去看,只见戏台下坐满了晧首老者,突然想起,今天是重阳节,我忘了,老人们忙忙碌碌的儿女们也忘了。这一天,大家都没有过节的雅兴,更没有倾室出游的冲动,直到老人们提马扎、搬板凳,相伴看戏时,才想起,噢,今天是九九重阳节。然而,菊花呢,茱萸呢,登高远眺呢,还有,文人的吟咏唱和呢?

“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即使只是老人节,重阳之日,与老人一起阖家出游,踏秋色、赏秋菊、品美酒,尽孝道之余,又何尝不是一种雅趣?

2018-10-17 □韩振远 1 1 文艺报 content46638.html 1 重阳节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