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当我听闻《老漂》的创意和计划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但另一方面也怀有一丝隐忧,因为这一题材要面对许多问题。今天,“老漂”的创意变现为《远方的家》,在我看来,由“老漂”到“远方的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一种主题深度的开掘,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提炼。
《远方的家》对于河北影视剧创作的类型拓展有示范意义。在梳理河北影视剧发展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正如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提出影视“河北现象”时说的,河北影视剧创作偏好革命历史题材和英模题材,在这方面形成了优势。但也暴露了类型单一、现实生活题材创作不足的劣势。“河北现象”之后,河北影视剧创作继续深耕细作传统优势题材,推出了《太行赤子》《李保国》《最美的青春》的同时,提倡和鼓励类型的拓展,特别是紧贴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近几年河北的制作单位推出了《我的爱对你说》《有爱才有家》《大年初一立春》等多部都市生活剧。《远方的家》便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可以说,河北影视剧类型拓展的尝试有了卓有成效的标志性作品。
河北影视剧创作一直坚守现实主义道路。《远方的家》取得成功也得益于该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开拓。
一是该剧对生活现实的充分观照。“老漂”现象本身就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化带来的一种人口迁徙和聚集现象。剧中涉及了现实生活里的养老、啃老、中老年就业,以及黄昏恋、代沟等诸多社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并没有成型的答案和成熟的解决办法,该剧没有回避,而是试图通过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找到解决的手段,这体现了主创者的责任意识和良苦用心:在漂泊北京的老年人和大都市现代生活的疏离感中,在风波与争吵、纠结与艰辛的日常琐碎中,诠释庸常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切入人性深处的温情,触摸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令人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慨。剧中传达的人文关怀,对躁动不安的社会群体,对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生活状态下挣扎的心灵,都是一种抚慰与救赎。
二是平视的叙述视角使剧作更接地气。剧中人物的形象不是高大全的,各色人等均属于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邻居、亲戚或朋友,如宋明媚的爽朗泼辣,富伯恒的贫嘴“油滑”又热心,罗孝庄骨子里的高贵加上古道热肠,宋明亮有点“作”,宋飞的富于理想与稚嫩……他们性格各异,有优点也有缺点,在故事中不断成长。剧中的故事不追求传奇色彩,不在意大开大阖,情节宛如生活流,甚至有点琐碎,但绝不悬浮,它们弥漫着烟火气息,可望而又可及。这些使得该剧与那些远离尘世、架空编造的“悬浮剧”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既保持了生活的质感,又极力透视和寻找生活的本质,在平实的风格中传递出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全剧以宋明媚的北京际遇为主线,她与欢喜冤家富伯恒“化敌为友”渐生情愫、与哥哥宋明亮在争执冲撞中找回亲情、与龃龉不合的张玉莲发展出意外的友谊,从中凸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老漂”宋明媚由进京依附儿子到独立创业,再到为进京老人筹建“安乐窝”,从人格上完成了对个人幸福的超越,那是从小家到大家的转化,是对老年人生的一种彻悟,是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升华出的新境界。故事在原生态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按照未来生活应该呈现的面貌来发展,这是“未来已来”——撷取和突显这个时代生活中新生的、美好的、代表主流趋势和走向的元素来完成剧作的结局。
该剧老戏骨演员们自然朴实的传神表演,达到了大象无形的境界;语言(台词)的生活化中透出的哲理性,带有某种大音希声的意味;正剧故事里包含的喜剧细节和喜感色调,中和了题材和故事所固有的苦涩和辛酸;而细节的追求,譬如手串、风筝,都成为情节推进的支撑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编、导、演的匠心,支撑起作品的平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