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追赶强军兴军的步伐

□黄传会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顾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我的感受是,军队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家,目光始终关注着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转型期中的变革,记录下它前行的脚步,书写它丰沛的情怀。

对于军队来说,这场改革的序曲是1985年那场震惊中外的百万大裁军。邓小平高瞻远瞩,精简机构,压减员额,在变革的浪潮中紧紧把握时代的方向,以雷霆万钧之势,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裁军》真实记录下这次伟大的阵痛,一个个饱含着军人豪迈激情而又充满悲壮气氛的场景,一幅幅气势磅礴而又百感交集的历史画面,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动了万千读者。紧随而来的是《从悬崖到坦途》《将门虎子》等一批反映自卫反击战我军将士不畏牺牲、永保疆土的作品。《奔涌的潮头》《“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蓝军”司令》等则是关于军队用人制度和军事训练改革的记录和表现。《侨乡步兵师》是对军队支援特区建设的生动书写。《告别军旅》篇幅虽短,但对改革强军过程中离开或即将离开军营的官兵作出情感的回应,昭示了广大官兵“若有战,召必回”的忠诚和情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人,如果缺少英雄主义精神,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将是屈辱或者悲惨的。对英雄的讴歌一直是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的重中之重。《生命远航》真实地还原了海军某部372潜艇官兵在与死神的较量中“突出重围”、走向新生的惊心动魄情景;《我知道西藏的天有多么蓝》通过对主人公郭毅力在高原上不平凡人生的生动描写,全方位表现出这位高原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永远30岁》两位飞行员张超和余旭为了实现强军梦,将他们的生命定格在30岁的标尺上,让人扼腕叹息,却又为之感佩;《试飞英雄》和《刀尖上的舞者》讲述的都是试飞员的故事,传播的是英雄的精神。航天梦铸就民族英雄梦,随着国家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军队中涌现出一批撼天动地的英雄群体。《中国飞天梦》写了从“神一”到“神十”的历史细节,航天英雄们的理想、奉献和执著,树立起了一座精神坐标。英雄未必一定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最远的 最近的》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位普通军官的爱情故事,面对人生突然而至的厄运,他以坚定的信念还原出灵魂深处的大爱,体现出了作者富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追求。《守望天山》刻画陈俊贵甘愿牺牲一切而为修筑天山公路不幸捐躯的战友守墓的故事,心之诚、情之切,感天动地。

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谱。对重大革命史的梳理和挖掘,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担当。《为了蘑菇云的升起》《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从历史深处走来,身上依然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独特的文学视角描摹历史,气势磅礴却又细微地记录下这三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伟大战争,丰富的表达方式闪烁着史诗般的品质。《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从长征叙述史和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独特视角解读长征的历史,首次独家、完整、准确地披露了长征背后的历史往事。《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雄风——人民海军纪实》通过对军种历史的全景性叙事,有事件,有人物,生动感人,文采丰沛。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40年,军队的变化一直处于加速度之中,同时也经历了诸多磨难,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习主席发出改革强军动员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每一次变革都给报告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一次新的考验。

我正在创作一部反映2015年海军赴也门撤侨的报告文学,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战争背景下武装撤侨。我一次次登上执行也门撤侨任务的临沂舰、潍坊舰和微山湖舰,深入到亲历那次军事行动的指战员之中。我突然发现,原本我比较熟悉的部队变得陌生了。

中国海军自从2008年派遣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以来,已有90余艘主战舰艇驰骋于印度洋上,这是真正意义的走向深蓝。新一代的海军主战舰艇舰长,几乎都在印度洋上历练过。而且他们还率舰出访过许多国家。我采访过一个士官长,他曾经七赴亚丁湾护航,加起来在亚丁湾生活了近千天,访问过23个国家。这些官兵已不是传统的“农家子弟”,围绕着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求,他们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强军的改革大潮之中。

进入新时代后军队快速变革,文学创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巧和手法的不足,而是我们从历史中所获取的经验和自身的感知积累,不少已经失效。我们离生活还不够近。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是再一次出发,与水兵们一起去迎接那强烈的海风……

2018-11-19 □黄传会 1 1 文艺报 content47087.html 1 追赶强军兴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