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经典作家

坚贞不屈的文化战士

□乔德春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活跃着一批救国救亡的进步文化青年。他们忧国忧民,为了“唤起工农千百万”,以笔作枪,奔走呼号,被当时的反动当局残酷地杀害了。柔石就是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中的一员。

结识鲁迅,投身新文化运动

柔石于1902年9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本姓赵,名平福,后改为平复。其笔名除柔石外,还有金桥、赵璜、刘志清等多个。1918年夏,柔石考取了官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

1923年夏天,柔石从浙一师毕业,应聘到杭州当家庭教师。因与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不到半年,他就辞教回乡。1925年2月,柔石怀着寻求真理的渴望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有幸聆听了鲁迅先生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其文学理论课,很受教育和鼓舞。1928年9月初的一天,柔石由王好友王方仁、崔真吾引领,来到上海闸北横浜路景云里23号,拜见了心仪已久的鲁迅先生。此次踏进鲁迅家门,成了柔石生命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柔石接触到了更多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自觉积极地投身到了新文化运动之中。

柔石对当时时局的看法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术,深得鲁迅的喜欢。当得知柔石、王方仁、崔真吾三个进步青年居无定所后,鲁迅就慨然邀请他们居住在自己现在的房子内,而自己则搬到附近的租房中居住。考虑到三位外地年青人在上海饮食多有不便,鲁迅还特意叫他们来搭伙用膳。从此,柔石与鲁迅朝夕相处,有空就交流读书和创作的感悟,或讨论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鲁迅对“柔石”的笔名很感兴趣,问其原由。柔石解释:这笔名取自家乡方祠前一道小桥上题刻着的“金桥柔石”四个字。他儿时搞不清这四字的含义,现在感到为人处世,应该刚柔相济。鲁迅会心地点头称是:《易经》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老子》又有“守柔曰强”之说。只有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盛赞“柔石”、“金桥”的笔名起得很好。在此期间,柔石不仅写作大有长进,而且在思想觉悟上也有大幅度提升。

鲁迅对柔石有很多关怀和帮助,而柔石对鲁迅也很尊敬和爱戴。当鲁迅阅读完柔石所著的《旧时代之死》的书稿后,对柔石的才气更是喜爱有加,赞之为“优秀之作”。他把柔石介绍给北新书局的李小峰,让其优先出版此书。柔石的小说稿《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完稿后,鲁迅成了第一位读者,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决定放在自己与郁达夫主编的《奔流》第一卷第五、六期连载发表。这是柔石自学校毕业后,除了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之外,在像样的杂志上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1928年深秋,柔石和王方仁、崔真吾三人商量合伙创办一个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的进步文艺社团,出版一种刊物,每人的股金为50元。柔石一时交不出钱,鲁迅得知后主动提出帮他垫付。为使有钱好办事,鲁迅还让许广平也参加了一股。这样鲁迅用自己的稿费,实际负担全社3/5的资金。鲁迅想起《文选·陆机〈文赋〉》中“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话,提出把这个文艺社团命名为朝花社,拟办的刊物也就名为《朝花》周刊。《朝花》周刊第一期于1928年12月6日面世。这虽然只是一个16开8版的小刊物,而鲁迅却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精心选用了英国阿瑟·拉克哈姆的一幅画来饰刊头,又为刊名“朝花”书写了美术字。他指导柔石说:办刊物既要求文章内容扎实,版面设计、编排形式也要生动活泼,不能搞得密密麻麻,给人压抑感。鲁迅还主张版面可以选登一幅以木刻为主的外国美术作品,这在当时国内文艺刊物方面可说是个创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花社”及其《朝花》周刊,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期间,柔石在鲁迅的指导下,搜集整理国外有关木刻的资料,编辑了《近代木刻选集》和《蕗谷虹儿画选》两本集子公开出版,在当时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两个集子的出版,开创了我国介绍国外进步木刻艺术的先河。后来鲁迅又推荐他担任《语丝》的编辑。柔石在为“朝花社”操劳的同时仍勤耕不辍,这一年多时间,堪称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

柔石视鲁迅如严师和慈父,而鲁迅也确像父亲般关爱着柔石。当时上海文化界地下党负责人冯雪峰曾说:“我那时感觉到,鲁迅把柔石简直当作家人似的,就是偶尔看电影、游公园,或参观画展、出席会议,也总是邀柔石一同参加。”鲁迅到内山书店看望内山完造,经常与柔石同行。平时,柔石常到鲁迅房中,征询有些什么要代办的事,帮助处理一些诸如寄信、寄书、汇款、取款,以及给青年作者退稿或赠书等杂务。二人之间的交往,在《鲁迅日记》里载及近百次之多。以至后来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深情地坦露,柔石是他在上海“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办点私事的人”。同时还说道:“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

光荣入党,努力工作视死如归

柔石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并重点予以培养。1921年10月,柔石参加了由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浙一师进步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后,柔石的思想受到极大震撼,他开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并主动积极参加党组织发起的各种进步活动。

1927年秋,柔石应邀到宁海中学担任国语教师,兼教音乐和小学部的英语。宁海中学是中共宁海临时县委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基地。在此执教期间,柔石参加了党领导的一些革命活动。宁海地下党组织为有利于开展秘密工作,非常关注县教育局长的人选。他们选中埋头教育、表面无党派色彩,其实倾向革命、同情共产党的柔石。经过努力,终使柔石于1928年初出任县教育局局长一职。柔石上任后,在掩护地下党工作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同年5月,中共宁海县委组织了著名的“亭旁暴动”,后被反动当局派兵镇压下去,宁海中学也因此被勒令解散。柔石想方没法掩护县委特派员杨毅卿脱离了险境,自己也辗转到了上海。同年12月,上海法租界电车、公共汽车工人举行罢工,上海艺大许多师生因支持罢工而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柔石得知友人林淡秋也在被捕之列,徒步走了5里路赶到卢家湾法总捕房去探视。捕房的人告诉说林淡秋已返回学校,柔石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艺大,见林淡秋“坐了两星期的监”饿得不成样子,于是把原预备去买书的5块大洋送给了林淡秋,并约他到自己住处来暂住。

1929年秋天,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在鲁迅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四处奔波,并成了12名左联筹备组成员之一。1930年2月,柔石和鲁迅、冯雪峰一起出席了上海新文学运动者讨论会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不久又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柔石已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0年5月,经上海文化界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冯雪峰、黄理文介绍,柔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一些主张,有时就通过柔石转达给鲁迅先生,柔石成为了我党与鲁迅联系的一个桥梁。不久,柔石和胡也频、冯铿一起,以左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作为一个革命家,柔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一切革命活动,而且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党内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1931年1月17日,他参加在上海东方饭店举行的讨论王明路线问题的会议时,因叛徒出卖,遭到反动当局军警逮捕。23日,他被移送到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被钉上重达10多公斤的铁镣——“半步镣”。在狱中,柔石坚贞不屈,与反动当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暗中做通狱卒的工作,先后送出两封信件,向鲁迅和战友们通报相关情报信息,暗示他们及早转移。两封信件均辗转送达鲁迅手中。2月7日夜,反动军警将24位革命同志仓促行刑,柔石头部和胸部连中10弹,壮烈牺牲,享年29岁。

柔石被反动当局残杀的噩耗传来,鲁迅深为震惊和悲痛。他打破从未给他人写过传记的惯例,为纪念这位热血青年,写下了《柔石小传》。同时还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悼念文章,在白色恐怖中放声呐喊:“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鲁迅始终不能忘怀这位革命青年战士,两年之后,他又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倾吐了对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的深厚情感和思念:“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极度的思念和悲愤中,鲁迅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悼柔石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此诗既是悼念英魂的催泪挽歌,更是在黑夜中炸响的催征鼓点,可谓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0 年4月组织力量将柔石等24 位烈士的忠骨挖掘出来,移葬大场公墓。1968 年又专门修建了“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象征着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高大伟岸,万世永垂。

以笔作枪,唤醒工农千百万

柔石在文学事业上成就斐然,一生共留下55万字的创作作品和63万字的译作。主要创作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旧时代之死》《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三姊妹》《希望》等,散文集《希望》和两部独幕剧以及大量的诗歌等;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以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多部。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先后被译成日、英、俄、法、德、泰、印等多种文字,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对繁荣我国的革命文艺创作,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

在柔石众多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其小说最为突出。小说中又以《为奴隶的母亲》和《二月》最具代表性。《为奴隶的母亲》在1930 年3 月在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不久,被蒋光慈编入《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34年,英国的马丁·劳伦斯书店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也将它收入。1936 年,美国德加·斯诺编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将它列为鲁迅以外的“其他中国作家小说的首篇”。当年中国左联驻国际作家联盟代表萧三曾在1945 年1月29 日写的《哀悼罗曼·罗兰》中提到,罗曼·罗兰在从《国际文学》法文版读了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后,曾写信给该杂志的编辑部说:“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日渐成熟的标志,达到现实主义高度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农村穷苦民众的生活,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作品通过对农村劳动妇女悲惨经历的描写,竭力诅咒了罪恶的“典妻”陋习,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江南小镇为背景,描写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彷徨及对命运的茫然。小说以萧涧秋在去往芙蓉镇任教的船上听到文嫂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引出了不同阶层对此悲剧的作为。以文嫂对生活的无助,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说,该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2018-11-19 □乔德春 1 1 文艺报 content47096.html 1 坚贞不屈的文化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