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院

俄罗斯新经典

贝拉·阿赫玛杜琳娜 推荐人:王嘎

作家简介:贝拉·阿赫玛杜琳娜(1937—2010),俄罗斯20世纪后半叶代表性诗人之一,苏联“解冻”年代的产儿,被布罗茨基誉为“从莱蒙托夫到帕斯捷尔纳克的俄罗斯诗歌无可质疑的继承人”。

《阿赫玛杜琳娜诗选》现已纳入译林出版社“俄耳甫斯诗译丛”第二辑,预计2019年译竣并出版。这将是阿赫玛杜琳娜第一部中文版诗集。

推荐理由:阿赫玛杜琳娜是别具一格的抒情系统和诗歌语言的创造者。她的诗具有精致的语体、独特的调性和形象思维的深度,对周遭世界的声音和色彩极为敏感。

作为成长于“二战”前后“莫斯科院落的儿女”,阿赫玛杜琳娜始终以个人生活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她的每一首诗作,均可视为统一整体的片段和单位,由抒情主人公加以联结,这使得其作品带有突出的自传特征和鲜明的生活印迹。阿赫玛杜琳娜本人曾经自承:“我的诗来到世间,无不凭借着最为具体的生活之缘由,关于我所有的诗作,我所铭记的是:何时、何处、如何,以及从何而来。”

但时代的光影、日常的琐屑、种种事件和情绪、心灵与理智的冲突,并非以单线条白描手法得以呈现,而是在诗人所独有的崇高诗歌宇宙中重新锻造、形塑,重新获得血肉,拥有灵性,充满对自我的省思,对世人的信任与善意。因此,阿赫玛杜琳娜的首任丈夫、苏联大诗人叶甫图申科评论说:“她在探索自己走向时代的道路,时代也在探索自己走向她的道路……她个人的神经已经成了时代的神经,而且在似乎最隐秘的诗歌里,雪景、黄昏、灯光后面逐渐显露出时代的威严面孔。”

布罗茨基在《为何是俄罗斯诗人》一文中说:“一个世纪以来,谁都不会羡慕在俄罗斯写诗的女性,因为有两个巨大的身影——茨维塔耶娃和阿赫玛托娃,挡在每一位拿起笔的女性面前。”但我们步入阿赫玛杜琳娜的诗行,有理由相信,在向自己的诗歌前辈索取和致敬的同时,她罕见地打破了这一禁忌,她的诗已然汇入俄罗斯诗歌优秀传统,并且彰显着自足而多变的现代意味。

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推荐人:张猛

作家简介:阿尔谢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塔尔科夫斯基(1907-1989),俄罗斯诗人、东方语言翻译家。其父为民意党人,早年即与多位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接触。1925至1929年在诗人协会高级文学进修班学习。1940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6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89年病逝,死后获苏联国家奖。

塔尔科夫斯基提倡一种传统的俄语诗歌风格,并翻译了不少苏联少数民族和波兰、阿拉伯的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降雪之前》(1962)、《给大地以尘世之物》(1966)、《信使》(1969)、《魔山》(1978)、《冬日》(1980)等。阿·塔尔科夫斯基另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身份是世界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父亲,在安·塔尔科夫斯基的经典影片《乡愁》《镜子》《潜行者》中,都曾经引用过阿·塔尔科夫斯基的诗句。

目前,塔科夫斯基的诗歌仅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过若干篇,入选俄罗斯当代诗选等,其个人诗集至今还没有在中国出版。

推荐理由:阿·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歌结构严谨、格调高雅,很好他继承了白银时代诗歌的传统,并赋予其个人特色的现代色彩。他的诗歌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哲理思索,抒情较为节制。由于他在晚年才开始正式进入文坛,这给他的诗歌带来许多庄重感。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就以一个成熟的诗人身份进入了创作,同时代的作家也对其有非常高的评价。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汪剑钊曾在介绍阿·塔尔科夫斯基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一段关于这位诗人的评价:“塔尔科夫斯基是个风格独特的诗人、翻译家,他直到晚年才享有诗人的荣誉。这种荣誉只能说是一种名气,而不是家喻户晓,因为他的诗过于高雅。但他的诗丰富的思想和简练精致的语言,能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很快成为藏书家的珍品。”

尼古拉·古米廖夫 推荐人:张政硕

作家简介:尼古拉·古米廖夫(1886-1921),20世纪初俄罗斯杰出的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又译高峰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古米廖夫自幼爱好文学,少年时期就动笔写诗。1902年步入文坛,开始发表作品。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有大量的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其中以诗歌成就为最。主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之花》《珍珠》《异国的天空》《篝火》《火柱》等,以及短篇小说集《棕榈树荫》和论文集《关于俄国诗歌的通信》,并有不少译作。古米廖夫的诗歌追求雕塑式的形象,形式精美,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文风典雅。古米廖夫对文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歌风格影响了一代青年。有评论家将他誉为“继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最有才华的诗人”。

推荐理由:很多俄罗斯文学史教材尚未将古米廖夫收录其中,大多数国内的诗人对古米廖夫的了解仅限于他是阿赫玛托娃的第一任丈夫。而作为白银时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作为阿克梅派的先驱,古米廖夫的一生曲折离奇,他的诗作在苏联时代几乎不见天日,直到1986年诗人才被平反,之后他的作品才被出版、被研究、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而时至今日,在中国已出版的古米廖夫诗选也是少之又少。他的作品中有着独特的俄罗斯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而目前对古米廖夫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在国内还有着相当大的空缺,今后还大有可为。

伊戈尔·谢维里亚宁 推荐人:张政硕

作家简介: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谢维里亚宁(1887-1941),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著名诗人,曾在1918年“诗歌之夜”朗诵会上击败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而获“诗王”奖。谢维里亚宁一生创作颇丰,十月革命前其“自我未来主义”的诗风名噪俄国诗坛,这一时期诗人曾在诗中进行过众多文字试验,饱含先锋主义的诗学特征成为当时俄国诗坛独特的文学现象;十月革命后移民爱沙尼亚,诗人后期的诗风回归俄国黄金时代风格,回归对祖国深切的眷恋,1940年随爱沙尼亚并入苏联而返回祖国,1941年病逝。谢维里亚宁一生著作等身,出版诗集数十本,其中著名的有《百合花的漂流》《泡沫沸腾的高脚杯》《菠萝在香槟酒内》等。此外诗人曾做过大量翻译,主要将爱沙尼亚诗人的诗翻译成俄语。

推荐理由:谢维里亚宁是俄国自我未来主义流派的领袖,其作品曾在俄国这片诗歌的国度中广泛流传,谢维里亚宁本人也曾一度是彼得堡最活跃的诗人。诗人古米廖夫认为谢维里亚宁的诗歌节奏形象丰富、结构稳定、主题敏锐。谢维里亚宁的作品在拥有出色的创作技艺的同时,还兼备有高度的音乐性。谢维里亚宁诗歌最有趣的特点是诗人擅长创造新词,刘文飞曾指出,他经常将两个单词首尾相拼,组成一个新词,或将外来词、地理名词等加以词尾变化,造出新词。谢维里亚宁的诗在国内翻译量极少,散见于白银时代诗集、期刊、网络,迄今国内尚无出版的谢维里亚宁诗全集或诗选集。

瓦连金·拉斯普京 推荐人:吉宇嘉

作家简介:瓦连金·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2015),当代俄罗斯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俄罗斯农村小说的代表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拉斯普京是“西伯利亚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俄罗斯“乡村小说”的重要代表,多次荣获苏联、俄罗斯国家奖项,2010年俄罗斯作家协会推荐其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其代表作有《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火灾》《为玛利娅借钱》等。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告别马焦拉》《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被翻译成中文。2003年,他的小说《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在我国荣获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的第三届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推荐理由: 拉斯普京的创作常常表现出深刻的道德拷问,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以乡村生活的坍塌来质询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沦落。实践体验与主体思索使得拉斯普京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坛上一位特立独行的道德理想主义者。由于严谨的理性与高度的清醒,作家在大众文化甚嚣尘上、商业文学蔓延流行之际,苦心孤诣于文化守成的乡土文学之道,行走于精神凋零的20世纪末,孤独而执著。

拉斯普京的创作不仅如黑夜中一束光,为迷惘中的俄罗斯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其精辟透彻的语言及声嘶力竭的呐喊更犹如一道激光直逼病入膏肓的民族肌体,以期起到拯救的功效。在高度追求物质利益的今天,作为一位传统文化与和谐自然的维护者,拉斯普京的作品越发彰显出尖锐的批判锋芒。

英娜·丽斯年斯卡娅 推荐人:晴朗李寒

作家简介:英娜·丽斯年斯卡娅(1928-2014),俄罗斯当代著名女诗人,1928年6月24日生于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市,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定居莫斯科。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与利普金参与了地下文学丛刊《大都会》的编辑出版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她出版的诗集主要有:《这与我有关》(1957)、《忠诚》(1958)、《不仅仅是爱情》(1963)、《直接从当事人那里听来的》(1966)、《葡萄之光》(1978)。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出版的诗集主要有《雨水和镜子》(巴黎,1983年)、《在梦境的林边》(1985年)、《孤独的馈赠》(1995)、《多彩的梦境》(2014)等。

丽斯年斯卡娅曾获得1994年《射手》杂志奖,1995年《阿里翁》诗刊奖,1996年《各民族友谊》杂志奖,1999年亚力山大·索尔仁尼琴奖,1999年俄罗斯国家奖,2000年《旗》杂志奖,2007年《新世界》杂志奖,2009年俄罗斯“诗人奖”等。2014年3月12日在以色列海法逝世,享年85岁。她的遗体安葬于佩列杰尔基诺墓地,与丈夫谢苗·利普金合葬在一起。

推荐理由: 英娜虽然经历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在20世纪所遭遇的诸多苦难,虽然她也像大多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饱经沧桑,但她却以自己的恬淡与恪守,以自己对诗歌的虔诚与持续性写作的不屈精神,征服了很多俄罗斯年轻的读者,甚至包括许多国外的诗歌爱好者。诗人一生创作甚丰,诗集30部,散文回忆录3本,另外还有大量的书信等,就其创作水平和取得的艺术成就,曾得到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等的高度评价,她的诗歌在中国发表后,也得到中国诗人多多、大解、李南等的高度赞赏。而我国读者对她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关注得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晴朗李寒翻译的《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选》和《孤独的馈赠》外,只有零星的译介。

2018-12-10 1 1 文艺报 content47415.html 1 俄罗斯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