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院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新经典

阿尔杜罗·佩雷斯-雷维特 推荐人:崔燕

作家简介:雷维特1951年出生于西班牙穆尔西亚,曾当过战地记者,并创办《护卫》杂志。从198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轻骑兵》至今已经创作出版了22部小说。

雷维特是西班牙的“国民作家”,也是西班牙第一位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作家,被誉为20世纪的“大仲马”。据说西班牙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读过雷维特的小说。2003年,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当选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雷维特以创作历史小说见长,不少悬疑作品节奏紧凑,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语言流畅,情节生动,完美结合了文学内涵、艺术高度和阅读乐趣,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评价其小说既有可读性,又有文学性。媒体盛赞雷维特是“丹·布朗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结合体”。

雷维特很高产,几乎每一两年就出版一部新小说,他的作品有:《轻骑兵》《击剑大师》《弗兰德斯棋盘》《大仲马俱乐部》《鹰之影》《圣堂密令》《航海图》《南方女王》《塔法尔加角》《战争画师》《霍乱蔓延之日》《蓝眼睛》《围捕》《老卫队的探戈》《耐心的狙击手》《巴黎仗剑寻书记》《写给年轻人的西班牙内战》以及“愁容骑士”系列冒险小说和“法尔科”系列小说。雷维特是不折不扣的大“IP”作家,他的多部作品已经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愁容骑士”系列作品还被改编为漫画。

推荐理由:雷维特曾获戈雅奖最佳编剧奖(1992),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新闻奖(1993),法国十佳外国小说家(1993),丹麦犯罪小说学院奖(1994),法国国家骑士勋章(1998)等。近年来,荣获西班牙国家新闻奖(2013),《世界报》最佳专栏作家奖(2015),西班牙国王新闻奖(2017),等等。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雷维特的小说有:《弗兰德斯棋盘》《大仲马俱乐部》《战争画师》《击剑大师》《圣堂密令》《南方女王》《老卫队的探戈》《巴黎仗剑寻书记》等,分散在译文、重庆出版社、新经典、99读书人等多个出版社。

米亚·科托 推荐人:崔燕

作家简介:米亚·科托原名安东尼奥·埃米里奥·雷特·科托,1955年生于莫桑比克的第二大城贝拉。年轻时他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和反殖民主义者。大学时他加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毕业后成为记者。1985年,他重返大学,选择了生物学作为主修专业,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生物学家,贡献卓著。

米亚·科托是当代重要的非洲葡萄牙语作家。他1986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入夜的声音》。迄今为止,米亚·科托共出版了3本诗集、4本杂文集、6本短篇小说集与10余部长篇小说,已经在2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赢得了诸多赞誉与奖项。科英布拉大学葡语文学教授皮雷什·拉兰杰拉高度评价了米亚·科托的写作,认为他是“莫桑比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在莫桑比克发动了一场文学变革,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热议”。米亚·科托的创作主题与内容非常丰富,但始终执著于对后殖民背景下莫桑比克文化身份的探寻。

推荐理由:米亚·科托曾获莫桑比克国家虚构奖(1995),巴西文学院院士(1998),葡萄牙卡蒙斯文学奖(2013),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4),是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曾出版《梦游之地》《耶稣撒冷》《母狮的忏悔》,目前,这三部小说刚刚在国内出版。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米亚·科托应邀访问中国,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非洲文学热潮。

贡萨洛·罗哈斯 推荐人:杨晓明

作家简介:提到智利作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巴勃罗·聂鲁达、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还有近年被热捧的罗伯托·波拉尼奥。智利是拉美国家中盛产作家的国度,南美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出现在这里。除了上面大家熟悉的三位,还有一批与聂鲁达同期的优秀作家,其中之一就是诗人贡萨洛·罗哈斯。

罗哈斯1916年出生于智利南部小城勒布,童年凄苦,少年求学艰辛,20岁开始公开发表诗作,1955年创办国际暑期作家班,1959年、1965年两次访华,1971年始任智利驻华文化参赞。1973年之后因反对智利军事独裁,先后流亡德国、委内瑞拉、美国等地,直到1994年才回到智利,也正因此,作品得以在海外广为传播,被誉为“诗人们的诗人”,是西语世界著名而又神秘诗人中的一员。

推荐理由:罗哈斯是诗人,同时又是外交家、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文学批评家。诗人自己的阅历以及多重社会身份决定了他的诗歌更多地抒发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心境,诗句也带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作为诗人,罗哈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渐成气候,一生获奖无数:1992年获智利国家文学奖、1997年获阿根廷何塞·埃尔南德斯诗歌奖、1998年获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歌奖、2001年获惠特曼诗歌奖、2004年获被称为西语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塞万提斯文学奖。

作为外交家,罗哈斯做过智利驻古巴大使,与中国也缘分不浅,1959年罗哈斯第一次访华,与毛泽东在诗歌方面深入交流,1965年再次率团访华。1971年罗哈斯被阿连德总统任命为智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任期一年,其间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活动家,罗哈斯是拉美“文学大爆炸”当之无愧的推动者,他从1955年开始组织国际暑期作家班,定期把当时还不那么有名的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科塔萨尔、何塞·多诺索等召集到智利的康塞普西翁,推动写作坊和暑期班的运行,让世界关注到拉美文学。30年后,富恩特斯在谈到拉美文学爆炸时说:“我完全认同何塞·多诺索的看法:一切都从康塞普西翁开始,当时贡萨洛·罗哈斯,智利的伟大诗人,使我们作家和批评家聚在了一起。”

1977年,罗哈斯与马尔克斯一起成为拉美最重要的文学奖项罗慕洛·加略戈斯奖评委,当年把该奖授予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胡里奥·科塔萨尔在古巴的一次大会上说:贡萨洛·罗哈斯将许多已经失去的东西又还给了诗歌。

实际上,罗哈斯的作品早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希腊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不同国家出版。20世纪80年代,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和墨西哥有研究罗哈斯的著作问世。拉美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墨西哥经济文化基金会出版社,将罗哈斯的作品收入西班牙语伟大作家丛书,作为经典作品在西语世界出版传播。2017年,罗哈斯诞辰百年之际,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贡萨洛·罗哈斯诗选《太阳是唯一的种子》(赵振江译),首次将罗哈斯的作品介绍到中国。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推荐人:施杰

作家简介: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西班牙作家,1948年生于巴塞罗那,佛朗哥时期曾被迫流亡法国,曾当过电影导演和评论家,保罗·奥斯特与波拉尼奥之友,1985年发表成名作《便携式文学简史》,2001年凭《垂直之旅》获得罗慕洛·加拉戈斯奖,随后发表代表作《巴托比症候群》,2010年发表的《似是都柏林》获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项文学奖,近年来与哈维尔·马里亚斯一起被视为西班牙作家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是位多产的作家,目前已出版近30部作品,几乎每一到两年就会有一部作品问世,体裁包括短篇、长篇、随笔和论文集等。2000年之前,其文学声誉主要局限于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世界及南欧,但随着《巴托比症候群》的成功,比拉-马塔斯逐渐被其他语言国家的读者接纳,影响力迅速扩大,其作品已被翻译成36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推荐理由: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文学涉猎广泛,题材主要包括文学、电影、现当代艺术等,对上述领域了解颇深,尤其擅长“另类掉书袋”,以知名人物生平或著作为基础开展虚构,创作出颠覆传统的“非小说”的小说,对文学题材及题材中的当代性进行了重要探索。他的作品虚实交错,很难判断其中的“著名”人物、作品或发表的言论是真是假,而这些资源皆被其调用来表达其在生命、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考。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用词平实,但句式与叙述偏向繁复,叙事节奏与技艺上佳,较多使用抽象概念,小说人物内心活动极其丰富,充满向内的观察,其作品中常见不动声色的冷幽默,有“一本正经说瞎话”之感。

马里奥·莱夫雷罗 推荐人:施杰

作家简介:马里奥·莱夫雷罗,1940年出生于乌拉圭蒙德维的亚,2004年逝世,曾做过摄影师、书商、漫画脚本作家、幽默故事作家、字谜和脑力游戏设计者,晚年经营文学工作坊,同时他也是一名狂热的写作者,被许多拉丁美洲优秀作家评价为当代拉美文学的重要人物,被称为“作家的作家”。

推荐理由:马里奥·莱夫雷罗因其三部曲《城市》《巴黎》和《地方》而在西语世界成名,后又创作包括《尼克·卡特在玩而读者被杀了而我在垂死挣扎》《都交给我吧》等长篇小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其晚年作品《空洞的谈话》及《发光的小说》对文体进行了探索,以半自传的形式不断向内张望,不断向自己追问,试图为每一个微小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发光的小说》是马里奥·莱夫雷罗在去世前不久写就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其逝世后才整理发表,其中,马里奥·莱夫雷罗交出了一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答卷,他以最日常的语言无比诚实地讲述着自己的一切:他的狂躁与怪癖、恐惧和失眠、对电脑的沉迷等等,努力挖掘并述说了他一生中那些“发光”的经历。爱情、失恋、衰老、对死亡的恐惧、虚构的诗意与本质、难以描述又光彩熠熠的经历,都被记录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中。该书与《公羊的节日》《2666》《如此苍白的心》等同列西班牙《国家报》评选的25年来最优秀的西语小说前10位。

《发光的小说》计划于2019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马里奥·莱夫雷罗的作品首次译介到中国。

2018-12-10 1 1 文艺报 content47416.html 1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