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题材是报告文学写作的富矿,有难以尽数的传奇人物和感人故事可供挖掘。但也正因为如此,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写作长期以来反而存在着题材狭窄、写法粗疏的问题。大多作者关注的题材主要是两种:一是英雄人物,二是大的事(案)件。在创作手法上不脱新闻通讯的巢臼,匆匆忙忙的急就章仿佛成了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其实,公安工作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几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有很多事件或人物是可以也应该放到时间的轴线上去考量的。而这种考量,才是能够看出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坚守之美、传承之美的,也是报告文学摒弃浮躁、追求厚重的文本要求。
2018年,是毛泽东同志就“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批示55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在中国社会治理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批示,作家衣向东深入浙江诸暨,探寻“枫桥经验”55年的发展历程,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桥》。因为对枫桥经验有一些了解,所以我知道把它写成报告文学是很难的。55年的历程是漫长的,期间的故事浩如烟海,如何梳理,如何定位,如何在强烈的政治意义下寻找出生动感人的细节,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这本厚重的著作。我觉得,衣向东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他不仅为“枫桥经验”勾勒出清晰而生动的脉络,也为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延续发展了55年的一种经验、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固然为作者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维主线,但作为文学,将这条主线充填上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从而令人信服地诠释出这条主线的合理性、权威性,才算是创作的成功。我觉得衣向东在《桥》中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下如何构筑故事框架的问题。他做到了不疾不徐、从容有序。全书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又在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脉络里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把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表现了出来。在这条轴线上,不变的是枫桥人的性格特征和枫桥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时间是骨,人物和故事是肉,而价值观和情感是血液。这样的故事结构,再加上作者自己身份的有机介入,很自然也很自如地把枫桥几十年的故事讲清楚了。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甚至是教训,也实事求是地写进去,产生了非常真实的效果。
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了功夫。衣向东是个优秀的作家,他过去的作品都在语言上显出功底,大多充满激情,有张力。但他这次刻意在语言的使用上做了“微调”,尽量用平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来讲述故事,因此通篇显得很鲜活,很接地气。好的作家,都是要有自己的语言特点的,但是我认为,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语言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作品内容的需要。也许这是报告文学写作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特点。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特点,常常过于强调文学的个性而缺少对共性问题的研究。而衣向东的创作实践让我清楚地感受到了他为了描写好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更好地表达应该表达的内涵,而在语言风格上的调整。
从《桥》而说开去,我对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近年来,公安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时有佳作出现,尽管题材面还嫌窄了一些,但作者在作品文学性上下的功夫,在采访、创作上下的功夫,是清晰可见的。《猎狐行动》《泣血长城》《国之盾》《英雄时代》,到最近推出的《中国刑警》,等等,都堪称佳作。衣向东的《桥》在题材上、创作手法上都给了我们眼前一亮之感。它在正确而全面反映公安工作上,在从时间轴上找寻公安工作特质上,在塑造人物群像上,都有经验值得借鉴。应该说,《桥》是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