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

众生合唱 万物有灵

本报讯 日前,由鲁迅文学院和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众生合唱,万物有灵——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作家、评论家高兴、李舫、何平、朱燕玲、张莉、刘大先、付秀莹、笛安、张晓琴、岳雯、李德南和《捎话》作者刘亮程参加研讨会并发言。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郭艳主持。

《捎话》是刘亮程继《虚土》《凿空》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阎晶明认为,《捎话》体现出刘亮程在艺术上所做的冒险,他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神话包括民间传说等多种元素集中在一部作品中,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想象世界。《捎话》是一部关于语言、生命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媒介与沟通的小说。其中对于声音的处理别有意味,小说中的声音有形状、有长度、有颜色、有速度,甚至有时还是可物化、可触摸的。在艺术上,刘亮程构筑了人、兽、灵三重世界,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写法,使得小说纷繁但有序,恣肆汪洋但又小心翼翼,小说的语言在保证故事推进力度和完整性的同时又追求诗化,这是刘亮程在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一个重要证明。阎晶明提到,传统小说观念和现代小说叙事共存互补,对于今天的文学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捎话》在看似浪漫、诗性、荒诞描写当中表达了厚重的话题,以及作家对于历史和存在的思考。如果能进一步将多种艺术探索与现实生活和历史哲学思考相结合,或可为创作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意味无穷或意义丰富是不少与会者对于《捎话》的共同评价。其意义的丰富性体现在作品不断变奏的众多细节之中,作者凝视每一个细节,直到这个细节蒸腾出了诗意或者是奇幻的想象。对于作者来说,这些细节以及每个细节下面的意义所组成的意义群才是最重要的,体现出了作家的想象力、洞察力和穿透力。部分与会者认为,小说的结构意识很强,每个人物都承担某种叙事功能,作家从想象开始的写作与很多作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也有评论家认为,作者在《捎话》中对语言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界限与问题等有个人的发现,小说的语言也体现出作家的文体意识。大家还谈到了《捎话》的写作难度。小说写到了战争和信仰,面对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捎话》选择了一种流动的路径,即面对战争和信仰的流动及不得已,写出了世界原有的复杂性和其中难以言喻的东西。 (王 杨)

2019-01-16 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 1 1 文艺报 content47929.html 1 众生合唱 万物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