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香中国

“春秋名姝”

——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

□柳 岸

“春秋名姝”本意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美女,源于《诗经》中的“静女其姝”。而本书所书写的“春秋名姝”是春秋时期四位女子的传记,四部系列历史小说《公子桃花·息妫传》《公子少孔·夏姬传》《公子青鸾·文姜传》《越女夷光·西施传》的总名称。

息妫、文姜、夏姬、西施,素有春秋四大美女之称,冠之为“春秋名姝”,恰如其分。而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堪称历史传奇。

那么,为什么说“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呢?

一.从时序上看

这四位女子分别属于春秋不同时段,把她们生活的年代连接起来,正好搭茬整个春秋时期。如果按生卒时间算,文姜最早,生卒时间大约公元前729年-公元前674年。但是《文姜传》是从姜(前)齐庄公写起的,写了齐国小霸之前的内乱。姜齐庄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95-公元前731年,而平王东迁时间是公元前770年,一般春秋是从这年算起。其次是公子桃花,也就是息妫,生卒时间大概是公元前701年-公元前626年,正好与文姜的生卒压茬。接下来是夏姬,夏姬生卒时间大概是公元前634年-公元前560年,与息妫搭茬。最后是西施,西施生卒时间大概是公元前520年左右-公元前450年。写西施绕不开吴越之争,自然会涉及吴君、越君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君寿梦称王,搭茬夏姬。春秋末年通常是从公元前476年算起。由此可见,四位女子搭茬覆盖了整个春秋时期。

二.从身份上看

这四位女子都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四人中:有三位是诸侯女公子(西周至春秋,国君的孩子,无论男女统称公子):息妫是陈宣公的女公子。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公子。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公子。有三位是国君夫人:息妫是息侯夫人,后为楚文王夫人。文姜是鲁桓公夫人。西施是吴王夫差夫人。有三位是国君之母:息妫是楚成王之母。夏姬是陈君夏徵舒之母。文姜是鲁庄公之母。她们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当时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和君主以及太子、公子、卿、大夫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当时的政权统治都有交集,同诸侯各国的社会生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姜属于春秋早期,我们看一下她的社会关系:春秋三小霸主之一的齐僖公是她父亲。齐襄公是她哥哥。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也是她哥哥。郑庄公(春秋三小霸之一)的太子忽,是她的未婚夫,太子忽后即位为君史称郑昭公。鲁桓公是她丈夫。鲁庄公是她儿子。鲁国后来的三桓都是她的子孙。她的故事不但牵涉到齐鲁之间关系,还牵涉到春秋三小霸的消长、周王朝的衰微,以及当时诸侯列国的局势变化等等。

息妫时期正是春秋中期,她的社会关系:陈宣公是她的父亲。蔡哀侯是她的姐夫。周惠王是她的妹夫。息侯是她的第一任丈夫。楚文王是她的第二任丈夫。楚王堵敖是她的大儿子。楚成王是她的二儿子。她的时期,经历了楚国开始僭越称王,楚武王、文王、成王三王时期,这是楚国霸起的铺垫。后来,楚成王与齐桓公争霸,屈于齐桓公之下。齐桓公薨殁后,因为楚成王比较年轻,楚国也刚经历内乱,与霸主失之交臂,而霸主之位,荣归于流浪十九年的晋文公重耳。

夏姬是春秋中晚期,第三位霸主楚庄王的时代。夏姬的社会关系也很复杂:郑穆公是她的父亲。郑灵公、郑襄公是她的弟弟。陈国司马夏御叔是她的第一任丈夫。陈国一君二臣和她私通。陈君夏徵舒是她的儿子。楚庄王北上中原,她儿子夏徵舒被车裂,陈国第一次灭亡,她被庄王赐给楚将连尹襄老为妻。楚国重臣巫臣为了她舍弃所有,利用出使聘问之机,到郑国娶她,而后双双到了晋国。巫臣为此家族惨遭杀戮,由是复仇,时局出现了:楚衰、吴兴、晋霸。终其一生,夏姬经历了:郑乱、陈灭、吴兴、楚衰、晋霸的重大事件。

西施时代是春秋的晚期。西施是四位女子中唯一草根出身的女子。那时候中原的诸国已经衰微,风水流转到东南,包括范蠡和文仲也看到东南越国将要霸起,才结伴去了越国。西施的社会关系:范蠡是她的情人。吴王是她的丈夫。吴越之争的那段历史真是惊心动魄,民间传说也很多。西施被送到吴国,只是越国灭吴的计策之一,而每一轮的吴越较量,都是精彩绝伦。

三.从时代特征上看

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的特殊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轴线,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或者是转轨时期。西周时,中国的各种规制、律令法度、政治籍典、官职设置等,都非常完善、严谨,这些都体现在《周礼》里。《周礼》是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历代的官职设置都宗源于此。《周礼》和《礼记》《礼仪》统称三礼,是周朝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西周末年,出现战乱,平王东迁以后进入春秋,这时候诸侯做大,王室衰微。各种规制遭到破坏,所谓的礼乐崩坏。但是,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还是存在的;虽然王室衰微,还在运转。没有哪一个诸侯可以代替周王室,所谓气数未尽。所以,各国诸侯称霸,也还打着尊王,打着仁义,打着尊礼的幌子。整个国际生态,还是处在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各国之间要行聘问之礼,享宴时要吟唱诗歌。根据铺席子的不同,确定宴请的等次。包括驾马(天子驾六、诸侯四、卿二)、嫁娶、丧葬、衣着都有严格规制,是啥就是啥,不能僭越。即便是战争还是车阵战,还是要约定好时辰,排好阵势,然后叫阵挑战,兵对兵将对将。春秋时期时战争不屑阴谋诡计,讨伐还是以威赫为主,不服再战。即便战败,也不灭国,不灭祀,不灭宗。诸侯列国除了楚国之外,还都没有称王的。到了春秋晚期,吴(前585年称王)、越才在楚的影响之下称王。

西周时有一种特别的礼制,叫“听朔”(或叫告朔),就是天子每年隆重地把诸侯召集在一起,把一年的历法告诉诸侯。诸侯领回历法,放到太庙。然后,每个月的朔日去太庙祭祀,让大祝宣读。这种礼制,大概到了公元前620年左右就荒废了。所谓“礼乐崩坏”,废弃“听朔”是最显著的一个标志。

春秋时代的特征:征伐、会盟、祭祀、联姻、称霸。《左传》里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当然,最显著的特征是称霸。称霸要有几个条件:一是霸主必须是会盟诸侯的盟主,能够服众。二是必须打着尊王的旗帜,虽然王室衰微,但还是天下共主,还没有一个国君自认为可以取而代之。三是周王的承认。赐祚。赐命。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非常迷人、非常艺术的时期,也是现代文化文明的宗源所在,用“犹抱琵琶半遮面”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这四位性格各异的女子,出现一些传奇的故事,一点都不稀奇。

而四部书中,对当时的祭祀、战争、联姻、称霸、会盟、巫术、教育,各国的官职设置、姓氏、地名、成语典故等等,都有详细的书写。包括对春秋时期历史变迁的过程,从三小霸,到五大霸,到最后进入战国初期,以及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国际形势、演变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书写。

四.从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上看

从重大事件上看:诸侯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事件了,而整个春秋史便是以这些称霸的诸侯作为节点支撑的。这四位女子是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文姜是春秋三小霸主消长时期,后期是齐桓公称霸。息妫是晋文公称霸时期的,其间有齐楚争霸。夏姬是楚庄王称霸时期的,其间有晋楚争霸。西施是吴越称霸时期的,也是到了春秋末期。四部书中对大的战争,大的会盟,大的事件,五霸的霸起霸衰,都涵盖了。

从主要人物看:大的事件和著名人物,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标识。春秋时期重大事件是称霸,那么著名人物就算是霸主。这些著名人物,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文化的积淀,社会发展的速缓。春秋从早期的三小霸,继而到五大霸,这些人物贯穿着整个春秋史。当然五大霸是有异议的。本人认为其中三位是没有争议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也可以说四位,越王勾践算是一位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秦穆、宋襄、吴王。秦穆公不能算,因为他没有到中原,唯一一次到中原,是伐郑国,被烛之武游说走了,因此还发生了秦晋殽之战,况且他也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诸侯会盟。宋襄公也不能算,他确实在齐桓公死后有称霸的意愿,也受齐桓公之托,平了齐国的内乱,扶立齐昭公。但是,主持会盟时被楚成王绑了。后来发生了楚、宋泓水之战,因为恪守礼制而败,被后人嘲笑了几千年。吴王夫差勉强算,他也打败了齐国,威赫了鲁国。虽然和晋侯争当盟主时不择手段,终归是当了一回盟主,可回来不长时间也就灭国了。吴王夫差是唯一一个既是霸主又是灭国之君的国君。越王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了,他死后越国亦称霸了一百多年。有人说,春秋五霸有九种排法,不管有几种排法,这些人以及和他们相关联的一些人物,四部书里都有涉及,各有侧重。

五.从整体架构看

用人物串起历史,而且是女性,是我的一个尝试。我觉得这种以文学样式书写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的一个完美结合。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文化下面,以文学的笔法写活人物,写好故事,是我的目标。我是想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向复活还原四位传奇女子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以后来及时下道德伦理的标准考量,更不是重新塑造虚幻的文学人物形象。

春秋时期有特定道德伦理标准,比如婚姻,春秋时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还有媵妾制,君王赐婚、联姻等等。没有更多严格的规范,或者贞节观念,当然自由恋爱也比较少,所以婚姻变数较大。比如文姜的姐姐宣姜嫁给了卫太子伋,而到卫国,她的公公卫宣公看上了她,把她纳入了后宫,太子伋照样把她当继母。尔后,卫宣公死了,她又嫁给了宣公的儿子公子硕,生三子二女。再说鲁国,是标准的礼仪之邦,鲁惠公同样也是娶了自己的儿媳妇——公子息姑的未婚妻——宋仲子。仲子本来是公子息姑的媳妇,鲁惠公见到后,便传出仲子生下来手心里有鲁夫人的字样,把她纳入他的后宫。公子息姑,就是春秋纪年开始的鲁隐公。文姜的儿媳妇哀姜,也是她的娘家侄女,跟两个小叔子私通,造成了鲁国的内乱。后来,鲁三桓执政时期,季孙肥把妹妹许给齐悼公,临出嫁前他妹妹跟他说,她跟叔叔私通。吓得季孙肥立马悔婚,后来齐国因此攻打鲁国,还是把季孙肥的妹妹娶走了,而且很得宠。在楚国,楚成王娶了两个外甥女。楚平王也娶了儿媳妇,伍子胥父子因此遭殃,伍子胥流亡吴国,立志复仇才有了吴越之争,吴楚之战。其他诸侯国也有公子和父亲的妾妃有私情,国君跟大臣的妻子私通等等。所以,在当时文姜和她的哥哥私通,似乎不像现在为世人不齿。当然,那时候也是有规矩的,同姓不能通婚,国君也不能娶国内的女子,女人称姓就是为了别婚姻(同姓不得通婚)的。

夏姬跟堂兄公子蛮私通,也跟郑国风气有关。郑国是个开放自由的国家,所谓郑风淫。郑国的音乐成为列国私下流行的靡靡之音,一个乐师抵得上一支大军,这都跟郑国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处境有关。郑国和陈国一样是处在楚齐、楚晋争霸的轴线上、夹缝中,得郑、陈者得霸。所以,郑国整天被打来打去,饱经战乱之苦。频繁的战争需要繁衍人口,发达的商业带来自由的思想。所以,郑风自由。

刘向在烈女传中写道:“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徵舒之母。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刘向的观点,饱含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是为了谏讽当时的王室风气。但是,刘向写得也太八卦了。春秋时,王的妻子称王后,诸侯的妻子才称夫人,卿大夫妻子称孺人。夏姬三为王后,七为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不过,夏姬的婚姻确实很坎坷,有三段正式婚姻,夏御叔、襄老、巫臣。跟她有关系的男人也有几个,公子蛮、公子宋、陈侯平国、孔宁、义行父、黑要。还有两个对她倾心而未如愿的人:楚庄王和公子侧。夏姬的每一段婚姻,以及她和这些婚姻以外的男人,都有故事。

一个人长成啥样,除了遗传基因之外,还有水土。所谓的水土,包含着社会风气、习俗、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等元素。所以,这四部书中,四位女子生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还有不同身份,造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当然,也多角度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纷纭多变的历史文化。

我所说的还原复活人物,就是复原当时文化背景下,而不是后来的或者时下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下的人物形象。但,我们仍旧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应该摒弃的抑或应该传承的东西。

六.从整体性和独立性看

“春秋名姝”是系列小说,具有连贯性,虽然书与书之间,没有在同一个节点上连接,但总的时间都是搭茬的。而且一些故事和一些人物是有交叉的,在不同的书中,牵涉到相同的人和事都是一致的。比如,郑国的内乱和衰微。《文姜传》中写了,《公子桃花》也写了。比如《夏姬传》中写了公子桃花的故事等等。还有,不同的书中不同的人物,会有一些血脉关系、亲戚关系、渊源关系。一些人在这部书里出现,在另一部书里也会出现。比如,公子桃花是夏姬第一任丈夫夏御叔的姑姑,也就是说,夏姬是公子桃花的侄媳妇。所以,写夏姬之前的陈国,必然会涉及公子桃花以及相关的人物。这些都体现出了系列的整体性。

除了整体性之外,四部书分别又是独立的。每一部书都有独立的时段、人物、故事,不需要读者在读下部时,必须要读上部。

七.从创作材料的把握上看

从史料的把握上,体现出了史料的可靠性、严肃性。所有史料部分,包括重大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但凡有史料记载的,都是依照史实,有真凭实据。所以,这些作品是可以作为历史资料阅读的。我觉得如果想了解春秋那段历史文化,而不是精细研究的话,不用费劲地看《春秋》三传、国语、史记等,看 “春秋名姝”就可以了。

从文学的艺术把握上,在没有史料部分,充分运用了文学技法,对一些细节、人物心理、人物特质、场景再现等进行了虚构想象。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还原了一些事件的前因、过程、结果、影响,把它丰富丰满起来,而后把这些事件,用于复活人物的细节和背景。为了故事好看,书中还有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为了对史实负责,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是在本书中就死了,或者灭宗绝后。四部书中,本人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史实可信、艺术真实、文学丰满相结合。

“春秋名姝——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 通过四位性格各异的女子,以及和她们有种种关联的人和事,以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风俗,不一样的时段,奉献给读者一个丰厚丰满、多彩多姿、风雨飘摇、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2019-02-01 □柳 岸 ——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 1 1 文艺报 content48213.html 1 “春秋名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