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与自然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渊源。老庄首倡自然美以后,中国历代书画家都对书画中的自然美学予以高度重视。“自然审美观”反映了中国古典书画家寄情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他们在大自然中“澄怀”、“畅神”,将艺术之美巧妙地嵌入自然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书画美学特有而至高的“平淡”、“清新”、“天成”之境。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承载了中国书画美学的清新自然之美。他的画多来源于江南水乡,在构图上大多以“平远”著称。他笔下的林木、芦苇、河流、云雾、民居、果实、禽鸟、花卉、道路、人物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光、田园美景和思乡之情,饱含着睿智的生态哲理和动人的民风民俗,使人流连忘返,驻足其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江南特有的绰约风韵和亮丽的美感。
张正忠出身于耕读世家,自幼秉承家学,诗文造诣颇高,他的田园山水画作品多有题诗或题跋,这就使自然清新的艺术语言又增添了诗情与诗意。
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不急不躁,给人一种宁静秀逸、气韵生动的美感。清新自然必然伴随宁静秀逸。他的田园山水画远涉唐宋元明清,近师高冠华、陆一飞,将唐人气韵、宋人丘壑、元人笔墨三峰合一;同时又涉猎素描、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等多门类艺术,因此中西艺术兼通,艺术修养全面,在研习荆浩、范宽、董源、惠崇、王蒙、髡残、龚贤、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等诸家的同时,又向西洋古典和现代绘画学习,进而在转益多师的吸纳过程中形成了自然清新、端凝秀逸、宁静质朴、生机盎然的独特气韵与个性风格。
他的《二十四诗品美意图》是依据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美学意蕴而作。《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洗练等24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12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张正忠以24幅田园山水作品对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24种审美指向予以视觉化呈现,将24诗品与24画品相互比照、对应,表现出他努力打通诗画界限,实现诗画一体的雄心壮志。该系列作品构图精致,别有洞天,笔墨娴熟,风格秀逸宁静,意境新颖,气韵生动,显示出作者驾驭多种绘画风格的综合能力和通才技巧。例如《老树钢骨图》画一株老树坚韧如铁,正气凛然,与之对应的是一个正在牵牛犁田的农夫,二者相互映照,表现出农夫和老牛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画作构图坚实,墨色深沉,素描与笔墨的有机统一,更加增添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颇为震撼的审美感召力。左上角有一题跋:“饮真茹强,蓄素守中;自强不息,是谓劲健。”此题跋深刻地点出画眼,表现出画家对“劲健”一品的个性化诠释。
《惠风荏苒图》描绘水面静谧、惠风和畅、山石伫立、植物葱翠之景,画家颇得元人王蒙的浑厚笔意, 笔墨秀媚繁密,清新润泽,干湿相间,虚实互补,气势充沛,变化多端,给人以宁静秀逸、气韵勃发之美。画面右上角写有题跋:“水静风和,从容不迫;外柔内刚,是谓冲淡。”该题跋简练深邃,进一步深化了画作的主旨。
艺术家主张:“循天地寻大美,爱生民写仁德,继往圣立今言。”“循天地寻大美”既蕴含着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包容着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学精髓;“爱生民写仁德”蕴藏着鲜明的儒家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各种美德的总和,是孔门弟子修炼的最高境界。“爱生民写仁德”显示出张正忠心系天下黎民、为大众抒写仁爱之作的艺术理念。“继往圣立今言”昭示着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出新”之宗旨。所以,张正忠的美学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倾向,亦有道家心斋坐忘的空灵取向,于儒道精神的合璧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中和之美”,他在继承中西方一切优秀传统基础上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包容古今、横亘中外的独特艺术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