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院

诗意地栖居

□杨 树

我永远怀念在鲁院的那段日子。2011年2月末,我来到北京入住到一个叫鲁迅文学院的地方。我住的是604房间,房间条件很好,一人一个房间,非常便于安静地思考和写作。我住的是朝阳房间,光线不遗余力地倾泻进来,显得空间特别大,房间也特别地澄明。

推开窗子,便可看到幽静的院子里绿树掩映,4月份各种花朵次第开放,幽香远远地传来,是朱老夫子在荷塘上闻过的那种。朱自清的塑像就在荷塘的边上,荷塘肯定不及朱老的阔大,但那些供人欣赏的锦鲤却不太在意池水的大小,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曳。

鲁迅文学院的院落不是很大,但很幽静,也很典雅,漫步在园中小径林荫树下,特别容易遐想联翩。在这座小院里,有大大小小的塑像或坐或立,面部表情像他们的文章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丁玲、艾青、赵树理等。在一楼走廊的四周还有世界各国的文学家、诗人,他们是一个个闪耀的巨星,共同填满世界文学的夜空……鲁迅文学院,中国最高的文学殿堂,我来了。

北京的夜晚也让我感觉与众不同。我在房间里沐浴着浓浓月色,感到内心非常平静,并有一种情致像月光一样在体内慢慢流淌。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写诗,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之前,对于家乡的概念不是那么鲜明,且经常容易在复杂的情感里混淆,但自从在北京住了4个多月之后,才对家乡一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缠绵来。

我记得在我离开鲁院后写了一篇随笔:“在鲁院,我明白了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文学的担当,我原来的思路在这里解构、重组,重新挖掘被浮华遮蔽的那部分,让我在心内铭刻的并照亮心房的永远是那8个字:继承、创新、担当、超越。”

在鲁院生活了短短4个多月,但对我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让我想到最多的两个词组:再塑和重组。在604,我写下了长篇小说《往生泉》的前半部分;在604,可以重温已经非常陌生的校园生活,可以自由地思索并诗意地栖居。

我小的时候是在敦化红石乡长大的。那时暮归的老牛、委婉的炊烟,甚至包括灶台的清淡都显得那样的幸福和亲切。那时,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过多地追求和执著,非常容易满足和快乐。相比现在的贪婪,我真不知道是人类群体没落了,还是人性人心的合理回归?

小时候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而越是这样的简单越接近本真和原始,也最能沉淀和持久。我不知道那种生活算不算诗意,但我觉得诗意的便是美的便是快乐的。睡不着的时候,我曾经躺在土炕上看棚上糊的一张张报纸,尽管报纸的内容因字迹太小无法看清,但那些黑体字的标题却让我倒背如流,甚至哪个题目在什么位置都记得一清二楚。小学四年学着写诗,写新诗也写古诗词,虽然稚嫩,但也有不少“神来之笔”,也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和思想充斥其中。

我的爷爷居住在这个小山村,我的爸爸也居住在这个小山村,我不记得太阳多少次光临这个小院,也数不清这矮小的老屋历经几次秋风。但从我记事起,这一切就存在在那里了,那种存在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都是那样地美好与合理。

小山村的早晨是神秘的,到处弥漫着白色的流岚,这便是上地上山的最好时节。空气清爽清新,白色的晨雾在房屋上、树木上、花朵上凝结成明亮的露珠,等待太阳的检阅;黄昏时分,西方隐隐的一片天光在群山后逐步淡没,黑下来的群山便像一群群奔马,更像一峰峰骆驼,远处黯淡的灯光不仅给人明亮,更多的还有温暖,它指引着心里的渴望和归家的路径。

接下来就是上学、住宿;住宿、上学,不停地更换宿舍,不停地奔走于几个城市之间。本来漫长的学习生活现在回头去看,就好像非常短暂。直到上班以后,才让我对生活认真起来。结婚以后,由于租过几个房子,这让家的感觉有了一些流动的意象,家就是不停地搬来搬去,东西也是折腾来折腾去……

现在我居住的楼房有一个30多平米的阳台,我把它改成书房。在这个书房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书柜了。书柜饰以玻璃钢漆,做工讲究。书柜里摆满了书,这使我既能欣赏它琳琅满目的姿态,又能很方便地翻看,这让我非常地满足和快乐。每当夜深人静,泡一杯好茶,听一首好歌,看一本好书,岂不快哉?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于闲谈恬静中休养生息,在自然相互中感悟生命。

我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还原和再现,而是个体生存经验与现实经验的结合和互补,构建心灵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抵达灵魂深处,对灵魂一番拷问之后,重新赋予大自然以美和爱的含义。我打开一切遮蔽,打开阳光也打开生命,在自己的生活细节之中捕捉热爱和诗意。热爱是诗歌的源泉,没有热爱,诗歌便失去了光泽和意义。

2018年12月22日到24日,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代表《雁鸣湖》杂志参加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文学网组织的中国内刊工作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对于来自全国38家民刊代表来说,意义重大。

我再一次来到鲁院,而且又住到了604,这让我非常激动。我望着我熟悉的院子和房间,看着那本留言本,鲁院熟悉又快乐的生活又展现在眼前……

我参加了编剧创作班,到各地采访。在彩云之南,每一次不同的相遇,都是一段美好的旅程。“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个偶然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一念思维就是一个发端,我记录下心中的故事,等待着成熟,等待着实践的验证和观众的认可。

采访之后回到家里,在生活中慢慢地沉淀、消化。敦化是很有诗意的城市,也是非常适合于居住的城市。除了敦化上山下湖的地理位置,能让那么多人慕名而来,主要是缘于敦化独特的渤海文化、沿袭至今的满族风情、朝汉融合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浓浓的佛国气息,使这既古老又现代的土地充满了神秘祥和的色彩,又会让人感到与历史与自然是那么地贴近,以至于没有一丝缝隙……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一座浸润在雪水里的城市,晶莹清澈,像一溪川流叮咚有致;如一杯清茶袅袅盛开,自然的福地,清净的入口,思想、灵魂以及那些杂念都在这青青的世界里回归……

我喜欢快乐地生活,并诗意地栖居。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

2019-03-08 □杨 树 1 1 文艺报 content48641.html 1 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