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风雨中的坚实

□胡 平

何顿是个坚实的作家,他每一部长篇面世,自《来生再见》《黄埔四期》等直到新作《幸福街》,都属于直面人生,不虚美、不隐恶,忠于良知的写作,具有不含糊的分量和毋庸置疑的价值。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始终可以赢得人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是个长篇小说题材大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风云激荡,提供了史诗性创作的广阔空间。何顿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体验过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故此可以写出《幸福街》这样厚重的作品。

最简单地说,《幸福街》主要写一批“50后”中学同学的人生阅历。他们穿行三个时代,人至中年,仍保持联系,但彼此已拉开距离,“混”得很不一样。回首往事,感慨良多。在这个大的结构与立意上,何顿已显示出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他的视角足以勾起许多人的共鸣,富于洞察力和概括力。

历史境遇显然在这批人身上打下不灭烙印,他们经历过政治运动、失学、下乡等非正常事件,或多或少受影响终生。张小山是副区长的儿子,曾好学上进,“文革”中成为黑帮子弟,停课后与何勇、黄国辉等一起练武、学打架;改革开放后做买卖,“没什么文化又好面子”,最后竟与黄国辉犯下杀人罪行,被处以死刑。杨琼本是班长,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学业中断后未能继续升学,工作后下岗,全家生计窘迫。黄琳干部出身,“文革”中曾倍出风头,主动上山下乡,理想破灭后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黄家镇第一个主张性解放的女人。高晓华一心想当“革命接班人”,后来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神经失常,仍保持着红卫兵时的装扮。即使像何勇这样中规中矩、始终随着社会潮流走的同学,凭自学获取大专学历,当上了副镇长,也还常为此生未能受到高等教育深感怅然。作者以“过来人”的资格和亲历者的笔触复现了过往的情景,写出了历史的迷误给一代人带来的无可挽回的牺牲和终身的痛楚,有助于强固国人铭记历史教训、少走历史弯路的信念。倘如青年读者读过此书叹道,我们了解了,但愿我们今后能走得平坦些,《幸福街》便没有白写。

这部作品的用意又远不止于此。小说不是历史学演绎,而是文学著作。《幸福街》更将笔力深入进历史情境中的个体,探索和考察个体差异,追究个性与人生命运间的牵连。书中的黄国进,同样为干部子弟,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但他自强不息,社会正常化后持续做出业绩,以后提拔至省里某厅厅长,成为同学中的翘楚。更突出的是林阿亚和陈漫秋,两人在运动中都沦为“狗崽子”,无法升入高中,林阿亚只能旁听,陈漫秋则勉强就业,她们在生活和心理上受到的打击可谓严酷。可是,两人未自暴自弃,反而在高压下更积蓄起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意志,不辍学习,终于在转机来临之际考上大学,获得深造机会,在改革开放时期成为天之骄子,使同学们羡慕。事实上,林阿亚和陈漫秋代表了遭际相近的一大批青年,他们都曾落入谷底又东山再起,他们的人生经验对后来人也颇具启迪意义。无论出生于任何时代,个人皆无法选择出身与环境,但却可选择人生方向。对于初涉世事的青年们来说,陷于逆境也未必意味着噩运,因为逆境也可能成为最苛厉的教师,教会青年更多东西,鞭策他们比其他人更快成熟。所以,林阿亚和陈漫秋也许可称为有别于高加林的另一种文学典型。《幸福街》开篇时一帮同学相差无几,小说以后始终平行跟踪着这帮同学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几十年后发现,彼此处境地位竟相差如此悬殊,有的成为社会中坚,有的却犯下重罪、命丧黄泉。其中的责任,实在不能只归因于社会,更重要的当追寻各阶段里个体的人生抉择。小说很大的看点就在这里,它算得上一部难得的建立在一代人命运素材上的人生教科书。

不仅如此,何顿还抓住题材特色,花费大量笔墨细致书写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与爱情,并寄寓深意。人们会承认,生命旅途中,同学之情往往十分纯真恒久,变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何顿看重同学之情,书中将这种特殊感情写照得相当动人。运动中,当班级上有些学生被贬为贱民时,同学中少有人对其加以歧视,大都好意送去关切。陈漫秋失学后,张小丽天天去看她,借给她课本、供她自学。林阿亚在父母和奶奶被抓走时几乎绝望,何勇和黄国辉给她带来精神上的很大慰藉,以后,何勇又四处奔走帮她获得准考证,改变了命运。其实可以说,她们后来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选择,还包括了同学集体的努力,这就将作品的内涵引入更高层次。在人格上,何勇是同学中最为出彩的楷模,他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并因此失去了深爱的林阿亚,但他对林阿亚友好如初,始终保持着老同学的友情。作为警察,他不能不严肃执法,破获了张小山和黄国辉的入室杀人案件,但深深为老同学悲痛,肝胆俱碎地送别了他们,使他们在离开世界前享受到人间友谊的温暖。何勇是小说中不露声色的主人公,他是同学一场的见证者,也不时在思索着大家不同的归宿,在同学们中间赢得真正的威信。他的存在,将作品的文学性和价值观推向更广阔的意境,告诉人们,人生更大的成功乃是做人的成功——尽管青年们未必能很快领悟到这些。

《幸福街》是何顿又一部坚实的作品。

2019-03-13 □胡 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48700.html 1 风雨中的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