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匹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个时期的暂时局面,应从多方面综合努力,必将有所改观。
应尽快改变中国艺术教育的西方模式。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框架基本来自于上世纪先学习欧洲、之后全盘学习苏联而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民族传统的重视使国人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同时西方现代艺术的积极探索也为我们的教育增添了新内容,但总体构架仍然是苏联模式,众多艺术学院的基础课程大部分采取的还是西方模式和课程结构,这种现状与今天我们对文化自信的强调相去甚远。建议教育部要重视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尽快组织各方面专家根据时代和国情的要求,从历史的高度以中国优秀文化为主体,高屋建瓴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工程,时不我待,功在千秋。
艺术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研究辅之。艺术研究应该更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在艺术院校史论系和综合大学展开研究是其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一直被当做一般学科对待,不注重实践,以研究类成果衡量水平(比如美术学院也以论文论学位、评职称),长此以往,艺术院校必将变为研究院,没有实践的“曹雪芹”,就没有研究的“红学家”。没有了实践的研究将破坏艺术的发展,情况严重,尽管教育部也采取了默许“实践类博士”的做法,但也无济于事。建议教育部重视此事,真正坐下来解决,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办事。
由于历史的原因,哲学社科和文学艺术类专业一直没有建立起院士制度,经过新中国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按照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文学艺术类院士的荣典制度很有必要,设立“高峰”平台,就有高标准、高要求。同时,在专业职称评定中,文学艺术类没有正高职一级的做法也不合理,这些都希望有关部门根据时代需求,认真考虑解决。
(作者系中国美协副主席,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