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中篇小说《桂花》,《大家》2019年第1期
在中篇小说《桂花》里,有两个名字分别叫做张桂花和刘桂花的女孩。两个女孩的相遇相识串联起小说的主线:张桂花的父亲张连三和刘桂花的母亲刘美楠之间发生的故事。刘美楠和刘桂花的出现让张连三的命运随之走向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炼狱。
张连三的命运走向,在他第一次迫于压力默认自己在水中救起的3岁女孩不是亲生闺女张小花(后改名张桂花)、而是养女张桂花时就已经注定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张连三当初的默认即是不选择的选择,表面看来使他交上了好运,成了江林的“先进典型”,11年后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林业局供应科科长。可是,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精神之路,都踏入了炼狱之中。
在《禁闭》中,萨特提出了著名的“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有两重意思:首先,是指一个人如果太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就不能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就像在地狱里一样。当张连三在领导与旁人的评判下成为江林的先进典型之后,他自己也逐渐依赖于这个名声,并想一直保有随之而来的声誉和地位。因此,在女儿小时候,他不让老婆对孩子说出真相。11年后,他继续阻止老婆对刘美楠讲真话,“你要真这么说,我的名声就完了,咱家的名声也完了”。是的,张连三所谓的名声恰恰变成了他心里的隐疾。明知道不是真实的评价,却还是活在了这种评价里,使他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外界的评价成为了禁锢自我的精神地狱。
其次,“他人即地狱”的另一层指向是:如果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也会成为你的人间地狱。自张连三做了不选择之选择、依赖并活在被人称颂的虚假光环里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无法处理好与刘美楠的关系。尽管他们彼此都存着好意与善意,是相互付出的一对“好人”,但事实上却又是互相亏欠的人。张连三知道自己并没有救刘美楠的女儿,所以想要拼命弥补、表达愧意,刘美楠一心想要报恩,使劲表达对张连三和“被遗弃女儿”的善意与歉意,他们之间的交往,最终成为了对彼此的精神折磨,两人也成了互为地狱的存在。
在刘美楠渴望认女、不断表示歉意,张连三无法拒绝又无法承认的愧疚里;在亲生女儿同他们亲情虽在却无舐犊之情的精神折磨下,张连三终于决定向全江林人坦露真情,想要走出他人的误判,恢复与女儿的亲情,并摆脱与刘美楠之间的精神折磨。然而一切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人们纷纷以悲悯与善意予以同情,并理解了他现在的“谎言”。当年迫于压力做了骗子、活在外界赞誉中的他,在选择鼓起勇气说出真话时,真话反而变成了假话、笑话,他本人也成了女儿、领导与大家眼中“真正”的“骗子”。而“先进典型”这个标签,就如同时光烙印一般,印刻在了他的身上,荒谬地再也无法删除。
遭遇挫败的张连三,厄运又跟着降临,妻子突然病逝,对刘美楠的表白他也只能拒绝。刘美楠无言无奈的离去给了张连三精神上最后一击,听闻这个消息的他,因为精神恍惚在仓库意外被钢管砸断了腿。就此,张连三的精神炼狱也显现在了身体上,医生判定,即使恢复以后他也不能再干重活。张连三与刘美楠之间的地狱锁链表面看似被分离打破了,但他良心上的枷锁依旧沉重。
张连三的命运,在他第一次因为压力而做出不选择的选择时,开始走向悲剧的一面;在无法摆脱的、“他人即地狱”的生活中,又一再地遭遇突变与痛苦。但好在,生命不会结束,选择就依旧会在前方等待。小说终结处,张桂花决定大学毕业后回到江林工作,要“嫁给养父”报恩,将这种“救命之恩”转换成一种“平等姿态降落”。在她看来,这是自我救赎的选择,但对于张连三,这将是另一种形式精神炼狱的延伸。已经陷入身体精神双重炼狱的他,这一次,又将何去何从?
“我家附近的小凌河沿岸有一排桂花树,每当盛开季节香气袭人,写这篇小说时我无意间想起了这股香气,就把小说起名为《桂花》”。李铁将承载希望与美好的两个女孩起名为桂花,想来这桂花与清可绝尘、幽芳甜糯的桂花香,也是作者试图对美好事物挽留的一种情怀与寄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