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广大文学工作者,本身也是人民的一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任何时候,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脱离人民。要真正扎根人民,就要时刻保持平等的意识。既然我们自己是人民的一员,就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能有旁观的眼光,只有真正融入人民之中,才可能扎下根来。
作家柳青曾说过: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柳青扎根在长安县皇甫村14年,从穿着打扮、神态举止甚至日常生活方式,都与当地农民无异,这样就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不但自己能够深入接触农民,农民也乐意和柳青交朋友、说实话。当然,柳青真正深入群众,外在的形象因素只是一部分,更根本的是他对农民群众的发自内心的同理心和热爱。他叮嘱过年轻作家:永远不要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尤其对于一个作家。
作家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的时候,彻彻底底地回到了自己在农村的祖屋,与村邻朝夕相处,和他们聊天下棋,又回归到村民的行列里,从而更加真切地写他们、为他们而写。从这些名家大家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深入人民、扎根人民的自觉、自愿和真情实感,这种扎根人民的姿态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榜样。扎根人民,还要真正沉下身子。既然是扎根,就不能走马观花、客居体验,要有舍弃眼前利益的狠劲,抛却繁华和舒适,真正在人民群众中生活。这样的生活一是需要长度,只有较长时间地和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理解人民。这样才有充分的时间孕育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二是需要与人民群众一起生产、生活,而不是袖手旁观、参观考察,要有忘我的崇高精神,才能真正认知生活、感受人民,所谓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只有这样,文学工作者才能在广袤的大地和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植根于大地的内涵丰富的作品。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和充满创新创造的时代,广大文学工作者要真正走进实践深处,首先要对社会实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扬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内政外交、国计民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这场伟大的实践波澜壮阔、意义深远。作为文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时刻了解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从而更好地走进实践深处。
要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实践深处,走进科研第一线,深入了解为“国之重器”潜心钻研、积极创新的科研实践,了解他们引领科技之先的丰富学识和创新创造;走进建设工地,看一桥如何飞架南北,看看中国建设者们创造的奇迹;走进脱贫攻坚第一线,看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奋斗、倾心倾力;走进农民工群体,看他们如何远离家乡,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岗位上辛劳付出,等等。
要走进实践深处,还要虚心向“实践”学习。文学工作者要用笔反映实践,就必须成为行家里手。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作家徐迟就对陈景润的数学研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从而在作品中不但写出了陈景润刻苦钻研、勇攀世界高峰、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奋斗精神,而且也涉及到了高难的数学研究内容,这都缘于作者对实践的学习和领悟;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走进煤矿深处,详细了解煤炭生产的基本过程和技术环节,才能在描写孙少平的矿工生活时游刃有余、深刻细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之所以能刻画出真切的战斗场景,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战士形象,正是源于作家长期在部队的战斗生活,从而对军事题材能准确把控。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歌唱。有了这样的认知,思想境界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用心用情地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要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紧密地和新的时代相结合,以柳青等老一代作家为榜样,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