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读陈瑞琳《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

□夏婉琦

陈瑞琳

《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是美国评论家陈瑞琳主编的一部海外华文作家文学选集,该书收入了哈金、严歌苓、张翎、虹影等海外著名华文作家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在中西文化对峙融合中那些追寻生命价值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独具魅力。

编者陈瑞琳不仅自己创造着细腻优质的华文文学,同时她坚持为海外华文文学做幕后评论工作,从《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到《一代飞鸿——北美新移民小说精选与点评》,从《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到《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集》,陈瑞琳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推动着华文文学的发展,见证着新移民作家的成长。

正如该书总序中所言,白先勇、於梨华、欧阳子等无疑是美华文学的重要作家,但陈瑞琳更关注的是她“那一批”北美新移民作家群体,即1980年以后自中国移民的作家。这批作家是与陈瑞琳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已经成为北美华文文学的中流砥柱。陈瑞琳以其前瞻性的目光,敏锐地预见了华文文学的未来趋势,主编了《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为华文文学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品选中的主人公,有的从中国走出来,走进了域外的世界,用中国人的理解去经历他乡的生活;有的是从西方走进中国,用域外的眼光,去探索东方神秘国度的古老传统。两种文化相遇的路上,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碰撞与冲突。而海外移民作家直面这些文化冲突,笔下的故事必定是杂糅了酸甜苦辣。

《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中选入了16篇作品,其中多数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与大陆作家的书写不同,海外移民作家笔下的女性摆脱了“被救”的命运,进而转向“自救”。这些女性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坚强、追求自由、自我救赎。13位妓女最终变成了拯救者,玉莲在丈夫残疾后坚强地挑起生活重担,就连男作家笔下那位丢失了孩子的母亲都要比男性更能承受悲痛,更加具有忍耐力。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水一样的柔韧,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她们都可以用这种柔韧的坚强对抗挫折和苦难,不屈从于命运的判决。

海外作家不仅描写情爱,还写出了情爱背后的文化矛盾。他们显然更关注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也许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使得他们的情感通过女性这一载体得以更恰当地抒发。于是,有了紫禁女渴望“打开”自己、渴望真正爱情的故事,有了为了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而嫁给年过半百的老人的年轻女孩。对于女性移民者来说,爱情抉择有时候与文化抉择、命运抉择相联系。

新移民作家在东西方文化的“离心”状态中艰难成长,自觉地重建独立意义的文化人格。与老一辈的移民作家相比,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沉溺于苦闷失落的呻吟中,而是更有开拓进取的勇气。他们在怀旧中创新,在怀旧中反省,他们不仅要书写“乡愁”,更要超越“乡愁”,进而对“个体生存方式”进行深入的探求。

大部分新移民作家早年生活在国内,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染,而后他们又相继出国留学工作生活,在异域生活中感受到中西两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安与焦虑。最早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的作品始终有着浓厚的家国关怀,笔下的故事总是不离故土,例如严歌苓笔下的南京大屠杀、陈谦笔下的十年浩劫、张翎笔下的玉莲等,写的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但是,她们这种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又与始终生活在母国的作家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

张翎说:“我不在那也不在这,我就在中间。”正反映了移民作家进行中国书写时的立场。他们既没有在东方角度里叙述故事,也没有完全融入西方文化,而是站在东西文化中间,隔着巨大的时空洪流,以一种“回望”的姿态去审视母国的历史。因此无论是抗战书写还是“文革”书写,他们的作品都与始终处在传统文化中心位置的大陆作家不同。时代成为移民作家中国书写的底色,而描写人物经历与心理颤动和探究个人命运在巨大的历史悲剧下的改变才是他们“中国书写”的重点。

文学评论和作品解读,是《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的重要部分。陈瑞琳的评论和解读独具特色,正如陈公仲先生所说,“陈瑞琳是一位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批评家,她对于作家作品的品评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美学的尺度”。

作家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让陈瑞琳不只是解读移民作家的作品,更是走近他们的心灵。《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的评论无一例外体现了陈瑞琳对作家个人的理解,如“水做的女儿:张翎”、“‘世界’的女儿:虹影”、“‘书香’沈宁”、“硅谷丽人:陈谦”等。在陈瑞琳的眼中,作家本人的风格和特色与作品的风格和特色息息相关,读不懂作家,就读不懂作品。这种极富个性色彩的评论方式,令作者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就像是一个个新移民作家向我们走来。读者在看到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同时,也看到了作者本人的自由心灵与丰富的想象力。

陈瑞琳从“生命移植”和“身份认同”出发点评作家作品,有效地反映作品特色以及作家特色。如“对迷恋写作的严歌苓来说,‘移植海外’如同是深根的枝忽然嫁接在饱满新奇的土壤,蓦然间开放出再生的奇葩”,“离开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又处于异国文化边缘的特点,使(严歌苓)获得了一个奇妙的空间”。这些评论,准确概括出严歌苓小说的特点。陈瑞琳认为严歌苓善于描写“边缘人”的生活处境,总是用一个个“极端”的故事,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下展示人性的种种“可能”。又如评价“张翎写春秋,用的是温婉的曲笔……淡笔写来,丝丝震撼,把整个时代的‘风云录’纳在绣枕之上,看去玲珑,囊里却惊涛骇浪,堪为女作家春秋史笔的奇韵”,准确地抓住了张翎的写作风格,描写小人物的跌宕人生,透射人性,反映岁月蹉跎。陈瑞琳准确地指出了虹影的创作特点,“虹影所思考的已不再是个人狭小的痛苦和哀伤,而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寻找的悲歌,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散流民族’的文化哀歌,更是对人的命运在现代时空下处于‘流浪’状态下的思考”。从虹影的作品,我们很难辨别这是一个女性的写作,她的作品总是将主人公与时代、与国家背景联系起来,因而有着男性书写大视野、大气魄的特点。

感谢《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这部书,给国内读者带来了绚烂迷人的作家与作品,也标志着海外华文文学走向了经典化的时代。

2019-04-19 □夏婉琦 ——读陈瑞琳《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 1 1 文艺报 content49210.html 1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