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有很多写作者,他们被文学照亮,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文学,发出自己的微光,山西的戴志贞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我们拜访她的时候,发现已经82岁高龄久卧病榻的她居然还在写作。她告诉我们,自己刚刚完成散文《5个梦》,长篇小说《凤蝶传奇》业已开笔。“只有写,我才不头晕,病也吓跑了。”戴志贞风趣地说,“到老了也自觉文笔幼稚。”她又引契诃夫的话,说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既“号称”“作家”,潜颖微光,总要发出一点的!
这是她当山乡教师磨练出的坚韧?1958年,年仅20岁的戴志贞就到离家二十里外的山南村小学当了代课教师。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山南村,委实是太偏僻太闭塞了。因为狼狐出没,鸡鸭都难喂成。老百姓生活还很穷苦,小学校的“费用”,仅仅靠中心学校给一点纸张和粉笔,其余的一概没有。教室是两间破旧的泥像神阁。三分之一的地方放着村里的东西,剩下的三分之二当教室。山乡教师,这根儿一扎,就是40年。乡村教师的生活固然艰苦,却也令她难舍难分。山村有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的关爱,更有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欢笑。戴志贞在这里找到了她的人生价值。在乡村教书近30年,直到1987年,因身体原因才调到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她仍然心系山乡教育。那里也是她立志投身文学创作,用后半生记叙她的青春与人生的开始。
1985年,戴志贞开始向各报刊杂志投稿,陆续发表了不少短诗和散文。从1992年8月开始,她先后撰文回忆山乡教师生活计64篇,结集为《妙真斋琐记》。尽管每篇不过撷取自己亲历的教师生活中一朵小小浪花,却以炽烈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个乡村教育献身者的情怀与担当。正因为这一特质,此书得到山西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并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面对社会各界的好评和鼓励,戴志贞觉得有更多的感受被唤醒,更深厚的蕴藉要抒发。依托献身教育40年的厚重积累,也凭借着一边与病痛抗争一边不懈地学习,她创作的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又一次获得好评。
《桃李园曲径》以山村教师冀文星、王成毅夫妇的青春轨迹为线索,反映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山村小学教师生活。其中自然融入了作家的青春回顾、时代感喟和人生思考。因为感受的真切与叙事的平实,也因为其清新、细腻的语言风格,一经出版就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教师同行的关注和喜爱。中央电视一台“读书时间”及《新闻出版报》作了新书推荐,可以说一时“好评如潮”。1999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新世纪校园文学发展研讨会暨“99”杯征文颁奖会上,《桃李园曲径》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著作一等奖。和《妙真斋琐记》出版后一样,读到此书的诸多教育工作者和评论者们都为此撰写书评并予以高度评价。2005年3月,此书再版时,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陈建功以《良善与真诚的心灵付出》为题做了序言,认为“在我们见过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这一题材领域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而戴志贞,因其在山村教师岗位遍尝甘苦,历尽艰辛,所以她要满怀深情地把50年代到90年代山村教育工作者的生活风貌描绘出来,仅凭这一点,我,以及许许多多的文学同道们,不能不对她表示由衷的钦敬。”“青春当然不可能回来,却有可能留驻。这位顽强而执着地写下来的作家就把自己一代人的青春留驻了,留在了文学里。”
“斯文荣辱天注定,潜颖微光报春晖”。戴志贞既自信又自知。她只是想着“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尽管病魔缠身,年纪也已步入老年,她仍有中篇小说《奶奶的童年》、小小说以及大量诗歌,发表于《诗刊》等国家、省市各级报刊杂志,展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气神。以至她过去的学生们不由得感叹:戴老师总是说,为人师者本该就是奉献自己照亮别人。现在戴老师退而不休潜心著述,就更是这种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的升华和光大。2008年1月,戴志贞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梅花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她2006年开始动笔,历时两年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这部长达32万字的小说中,戴志贞塑造了自强刚烈、大度包容、聪慧善良、情深意重的女主人公廉文瑰这一当代农村女性形象。廉文瑰志存高远,为山里人脱贫致富而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这宏大的抱负后面,又深藏着哀怨幽婉的情感世界。这一复杂个性的揭示,既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依据,也体现了作家对人生、人性思考的深入,推动她的作品登攀新的境界。那一年,戴志贞71岁。
年逾古稀,她仍笔耕不辍。2013年9月,戴志贞创作的散文集《敞开心扉》和诗集《世事风韵》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共收入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创作的散文40余篇,多为感时叹世之作。有的落笔于时代变迁,有的感慨于人情冷暖,寄寓了诸多的人生哲理和喟叹。诗集共收入诗词350余首,分为宏图吟、怀古今、存孝意、乐天伦、念至亲、忆学风、赠友人、诉衷曲诸辑,是戴志贞几十年诗作的荟萃,也是她心路历程的回顾和心灵轨迹的揭示。
“人生易老天难老”,自信笔墨入春潮。戴志贞从1985年开始步入文学创作之途,至今已有33年,她满怀深情地说,我不过是文学浪潮的一滴水,但我毕竟永远在这滚滚向前的洪流中努力着、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