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少儿文艺

当代童话的气质、格局与境界

——新时代中国原创童话论坛在浙江武义举行 □实习记者 康春华

4月13日,由《儿童文学》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武义童话大会:新时代中国原创童话论坛”在浙江举行。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蒋风、徐德霞、孙建江、纳杨、汤汤、吴翔宇,以及《儿童文学》擂台赛之“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的获奖作家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围绕 “气质、格局与境界——中国当下原创童话艺术探寻”展开深入讨论。论坛由《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冯臻主持。

当代童话的三个转向

冯臻对本次短篇童话创作大赛的351篇参赛作品、24篇入围作品、9篇最终获奖作品做了分析和评述。他认为,本次比赛的评选结果是中国当代原创童话发展史的缩影。在童话观念、艺术手法、情感维度、思想感情方面,这次比赛表明了日益发展的童话美学观念嬗变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童话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次比赛不乏非常优秀的参赛作品,但稚嫩的、观念化的、平庸的作品也不少,中国当代原创童话,亟待艺术上进一步‘脱贫攻坚’。”

在与会专家们看来,本次童话创作大赛,体现出了三个创作转向。首先是创作思维上从“给予”到“认同”。多年来,中国童话“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在创作中有了基本的实现,从把童话视为给予孩子的“产品”,到寻找自己内在的童心,并通过创作表达出来,感染孩子与成人,原创童话作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努力。但如何真正触及儿童内心深处柔软的世界,作家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创作文化上,有了从“西式”到“中式”的文化转向。近年来的原创童话发展,从过于欧式、日式,变得开始注意中国元素的存在,原创作品越来越多包含了中国式的气质与禀赋。中国文化、中国思维、中国情感,融化在童话故事的点点滴滴之中,构成中国文化有机的支撑。而童话的中国文化逻辑,越发体现在作家们的创作之中。

在创作哲学上,体现了从“孩子”到“人类”的转变。童话是用幻想建构起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儿童文学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童话要朝更开阔深远的方向迈进,更需要经由它带领孩子到达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在这个意义上说,童话具有天然的哲学属性,当下的原创文学创作,有着新的创作追求,朝着童年精神认同、民族身份认同与哲学维度的转向,将使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更加丰富多元,创作新探索与新追求,也将推动儿童文学艺术品质的提升与飞跃。

回到自身,赋予童话生命感

与会的获奖作家们梳理了自身的童话创作经历,分享其创作观,并表达了对当下原创童话创作的困惑与期待。高源强调“幻想”在童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在看似虚无缥缈的想象里,在荒诞神奇的故事里,却有着比现实更坚固、更长久的力量。黄文军认为,随着人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对童话的理解会更丰富立体。童话的创作中,涉及到主题的大与小、思想的厚与薄、语言的深沉与清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技术性问题。童话作家要做的是回到自身,赋予童话生命感,也要勇敢去尝试,探索更多可能。两色风景要求自己保持创作的纯粹真心。无论日常如何平庸,每个人的浪漫梦想一直都在,童话是理想主义精神,写作童话的人,就是去点亮一个个拥有信仰的灵魂。

孙丽萍以自身创作经历提醒童话创作者警惕个人经验的束缚性,不要形成路径的依赖。黄颖曌认为,童话如同一块璞玉,天然带着童年的拙气,童话的儿童性比文学性、思想性更重要。同时,这位来自上海的作家以观察女儿打电话的姿势为例,提醒作家们,这一代儿童习以为常的物件与生活经验,还没有进入写作者的视野,因此作家要思考当下童年的快乐与困境,如何写出具有当代生活气质的童话。

贾为把家乡白洋淀视为童话幻想的起飞之地,将民风民俗和中国生活融入童话之中。陈诗哥分享了他童话创作的奥秘,他的想象从日常出发,走向神奇;从微物出发,走向宏阔与无垠。获本次“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金奖的童话作家赵卯卯在创作中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认为童话的本质就是儿童的本质,童话就是从儿童精神世界出发,用儿童愿意听、愿意读的话,去写出童年的意义。

以虚构形式把握当代精神

汤汤从审视自己的语言、审视自己的原创力、审视自己的童话逻辑、审视自己的情感四个方面分析了自身目前的创作历程。她认为,要使童话具有独特的气质、深宏的格局、高妙的境界这些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想象奇妙、故事生动、情感真挚、耐人寻味的好作品。

纳杨回应了在场作家关于童话“虚实”问题的困惑。她强调,幻想是童话的基本元素,但童话脱胎于实在的、现实的世界,童话的逻辑也就是人内心的逻辑。无论是《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经典童话,还是武义本土作家汤汤《门牙阿上小传》等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事实与细节而产生的,这让其更显真实而伟大。高水准的作家往往以虚构的形式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代精神,如果幻想跳出了现实逻辑,无根的幻想,会削弱童话的力量。

吴翔宇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童话的经典化问题。他认为,经典的童话具有诗、思、史三个特征。“诗”是指童话具有某种天然的诗性因子,是一种直接的情感牵引;“思”是指童话经典依托于宽阔的思想背景;“史”是指童话的穿透力是在历史时空中不断对话与阐释中生成。经典童话应该具有诗性、有哲思,读之令人思索,既能承载当时历史语境的内涵,又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整体观照中呼唤求新求变

原创童话的创作无法脱离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当下童话创作的创新原则在于,既要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要遵循自己的创作特色,也要沿着前人的艺术脚步出发。对于童话创作,孙建江呼吁更加重视读者阅读感受,在童话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上进行创新。童话作家要知道自身的特点,在把握自身气质、文化结构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创作能抵达的深度、广度与创新的样式。同时也要融会时代精神,写出具有东方文化和东方审美情韵的中国式童话。他认为,目前国内的童话理论研究是滞后的,没有理论研究和创新来呼应当下发展迅捷的儿童文学创作,这是童话整体发展不如人意的原因。他表示,创作与理论“双翼齐飞”,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生态才能更健全有力。

童话如此纯粹又如此丰富,关于童话的讨论,将随着孩子的阅读需求、创作实践、出版情状、理论建设而不断发展和深入。中国原创童话会越写越好,用童话共同书写我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景是所有与会者的共识。

2019-05-20 ——新时代中国原创童话论坛在浙江武义举行 □实习记者 康春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49606.html 1 当代童话的气质、格局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