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集大型文献史诗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的成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还原历史有新发现,创新表达有新呈现。作为近期一部有品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一部伟人传记片,它新在还原历史时打破了过往的尺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像刘少奇这般任凭各种风浪和干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不忘共产党初心,一切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甘愿为此付出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的品质甚为可贵。而这一切由于种种原因被遮蔽或被忽略,实为遗憾。《共产党人刘少奇》将此作为故事主体,具有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意义。尺度即高度。历史是个不断被发现和认知的过程,革命历史同样如此。《共产党人刘少奇》之所以被认为填补了该题材的空白,是因为它表现了以往未被认知、不能表现的历史。而这些恰恰带有颠覆性、揭秘性,于史于文都十分必要,这离不开敬畏历史的情怀与胆识。因此,与其说它填补了题材空白,不如说是在已经拍摄播出的刘少奇题材影视剧基础上,如《少奇同志》《刘少奇的故事》《刘少奇与王光美》《少奇在东北》等,以今天的视角完成了一部集大成的剧作。它完整准确地表现了刘少奇同志50余年的历史,从少年开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展现了一个成熟的共产党领袖走过的革命道路。由于他身处于近现代的宏大事件之中,所以刘少奇这一人物身上也同时承载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厚重。
从深入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一富矿的角度来看,从影视剧要守正创新而言,该剧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该剧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了一部形象的党史记忆,也成为当下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主流价值观,引导观众正确欣赏的影视佳作。
对于开国元勋刘少奇,过去不论是文字还是影像作品表现得都不够。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中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和刘少奇是相辅相成的。毛泽东确实是大战略家、大理论家、军事家,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刘少奇。该剧把“主脑”立在这里,紧紧围绕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思考,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对中国共产党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因此决定了刘少奇的领袖地位。这一“主脑”决定了主题的高度。剧中写他从开蒙到几十年漫长的革命经历中,都有不同凡人的思考。在莫斯科,听说国内建了党,同学罗亦农劝他马上加入,他却一再说还要考虑考虑。从这里可以看出,初期的党并不成熟,但已经有了他这样坚持独立思考的成熟的革命者。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他和毛泽东高度契合的地方。剧中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前肯定了刘少奇是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和毛泽东是苏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这一“双璧”结合,挽救、推动了中国革命。剧作表现的刘少奇对共产党组织建设和共产党人思想建设的贡献,也是党内难有第二人。突出的是他写就的加强党的建设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写的一部《共产党宣言》。如果说《共产党宣言》赋予了共产党砸烂旧世界的使命,那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共产党人个人修为的教科书。剧中充分展现了刘少奇争作表率,既当教员又当学员的高尚品格。他坚持真理,不向错误的东西低头。尽管他在白区,在安源,在中央苏区,在华中华北,也不论是开辟根据地或搞地下工作,他多次被扣上“右倾”等帽子。但曹甸一战,部队损失很大,他十分痛心并带头做检查,自书“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8个大字,一辈子警示自己。这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师傅”列宁、斯大林那里,也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共产党人刘少奇》中的刘少奇,是区别于以往的一个全新的刘少奇的形象。
这部剧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走过了30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题材已成为国剧培根铸魂的顶梁柱,传播正能量的主渠道。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必须借用创新表达的手法。感悟于史,感受于真,感动于人是不二法宝。不忘初心,创新表达这8个字在《共产党人刘少奇》中体现得十分充分。这部剧明白写给谁看:给想看的人看,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也给不想看的人看,可以纠正他们对共产党人的误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有“重大”的思想分量,要有对于历史和现实富有跨度的阐释、思考、呈现。但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过的一句话:“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表现伟人需要把大和小、远和近、高和低这些艺术辩证法的分寸拿捏到位。《共产党人刘少奇》在题材的重大与审美的追求上达到了较高的一致。刘少奇除了有开国元勋、伟人、领袖风采,该剧还从他的家庭、子女等亲情侧面,改“加光圈”到“生光辉”。如让他准备考大学离开农村的侄孙女回农村劳动;他对缺少母爱的几个孩子的浓浓父爱……这些打动人心的地方同时具有揭秘性,成为正能量的看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如何不忘初心,创新表达,《共产党人刘少奇》以其特有的品质获得观众认同,无愧一部红色文化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