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影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的电影《音乐家》研讨会6月12日在京举行。影片讲述了音乐家冼星海于二战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的故事,彰显了中哈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据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介绍,该片主创团队在中哈两国实地走访,收集与冼星海有关的一手资料,摄制组辗转中哈俄三地拍摄,前后历时近5年,先后有两万人参与拍摄。
与会专家认为,该片“很新鲜、很感人、很震撼”,是对冼星海人生经历的一次艺术新发现、对冼星海精神和人格的一次新发现,也是新形势下中外合拍片的一部优秀作品。该片具有史诗气质和国际视野,不仅展现了冼星海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表现了艺术在战争背景下,在不同民族之间交往、沟通、融合的作用。有专家表示,该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片,但却具有音乐片的风采与魅力,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特别是在塑造饱满的人物、再现历史的特定性的过程中,音乐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和表意作用。而在内容层面,该片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这个跨时空既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同时也是今天的“两个女儿”跟过去的历史,为传记片的拍摄提供了宝贵案例。此外,专家建议,冼星海在哈创作的作品应该多提及;影片应该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内容,体现音乐家冼星海的主旋律,而不只是关注其人生经历。 (余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