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网络文学作家,笔名是我本疯狂。我和很多网络文学作家一样,开始创作是因为兴趣。2005年,我创作第一部作品的时候,前面十几万字是手写,写了好几个本子,然后用同学的电脑敲到Word文档上面,直到自己购买了电脑才开始真正的网络创作。大学时期,我一边读书一边创作,毕业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兼职创作了8个年头。事实上,我在几年前萌生过全职创作的念头,但当时家人不同意,外加我认为年轻时候应该多与社会进行碰撞,多一些经历和磨难,增加阅历,对于创作本身而言也会大有益处,便一直坚持兼职创作,直到2017年才放弃工作,彻底全职创作。
我从2005年创作至今已经走过14个年头了,业已完成10余部作品,字数逾2000万字,但都是网络小说。《铁骨铮铮》这部作品是我第一次尝试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我想通过这部作品纪念奉献给铁路的8年青春,抒写铁路人的精神风貌,记录中国铁路发展改革的点滴。
2009年,我毕业后进入兰州铁路局工程公司,有幸赶上了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10年,见证了“中国速度”。因为工作需要,我在工作期间与铁路系统各个部门经常打交道,熟知铁路施工、行车、安监等业务部门的情况,并参加了兰州铁路局举办的“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进行了高铁实习,对高铁建设也有一定了解。这些为我创作这部作品奠定了专业基础,也在作品中有所展现。除此之外,我在铁路工作的8年中遇到了形色各异的人,他们之中有奋斗在一线的铁路职工,有站段和局机关的工作人员、领导,也有架子队的包工头、农民工。时至今日,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样子,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要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要杜绝假大空,以点带面地展现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铁骨铮铮》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铁建设为基础创作的一部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的前期和中期,我多次前往银西高铁指挥部、宁夏城际铁路公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与相关工作人员聊天、采访,了解该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生的趣事,并将它们整理后融入作品之中。如我在作品中写到,宁省省委书记前往高铁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并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首先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可以推后,取消了高铁指挥部以高铁开通为该省成立60周年献礼的计划。现实中,省委领导的确到施工现场进行了检查,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避免了因为抢工期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杜绝了“献礼工程”的现象。又如作品中的某个角色带病坚守岗位,轻伤不下火线,直到昏迷在施工现场才住进医院的故事情节,也皆来源于现实。现实中,高铁指挥部某位工作人员带病工作,参加施工总结会之后突发心肌梗塞,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去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孩子。还有作品结尾处,主角在列车上举办婚礼的感人故事也是有原型的。现实中某位在铁路客运单位的朋友,他和妻子的婚礼便是在列车上举行的。列车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也成为见证彼此爱情的场所。基于现实、高于现实,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在作品中展现这些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故事,反映出铁路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最纠结的还是民族问题。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各行各业都无法避免涉及民族、宗教等问题,高铁建设也不例外。例如高铁建设前期的征地、拆迁都会涉及回民村庄。民族问题是大问题,写不好就会触碰雷区。我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写这一块。因为根据我的调研、取材,在高铁建设前期征地、拆迁的确遇到了问题,但最终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无论是汉民还是回民,大家都团结一致支持宁夏的高铁建设,因为他们明白,这是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在作品中,我加入了关于征地、拆迁涉及回民村庄的故事。这样做不仅让故事更接地气,更有利于展现宁夏本土特色。宁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乃至三万年前位于宁夏灵武的水洞沟,这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于我而言,创作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我过去创作的都是网络长篇小说,字数最少的也有近百万字,中短篇创作是头一回。在过去14年中,我每天都要创作、更新,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这样高速的创作方式,势必会影响作品的质量,会出现注水的内容,而且在创作中注重娱乐性和爽点制造,考虑市场人气。但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不但要基于现实,而且在文字精练、人物刻画、故事深度、文学艺术性等方面要求更高。不求名,不求利,写心中所想,致敬曾经奋斗在施工一线的战友,让人们在享受高铁时代便利的同时,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和改革,这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心。这部作品注定会成为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它让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网络作家未来的创作方向。